2020年3月24日上午9时,为保障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东南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研室在腾讯会议平台线上举行“2021年法学院国际法学科硕士论文预答辩”。学院国际法学科相关教师和硕士研究生共2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预答辩由国际法教研室主任叶泉副教授主持,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参与答辩的硕士研究生对自身论文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由国际法学科教师对答辩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评述。国际法学科肖冰教授、陆璐副教授、戴庆康副教授、易波副教授、叶泉副教授共同对7名国际法方向硕士论文发表评述意见。老师们结合7篇论文,从形式要求到实质内容,系统分析了各篇论文存在的问题,剖析了诸多同学论文中存在的“逻辑不清晰”“文献追踪不及时”“罗列事实欠缺论述”“论文写作规范性缺失”等不足,让在场同学受益匪浅。
肖冰教授强调,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是其研究生阶段最为重要的学习任务,毕业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当秉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不应吝啬在写作规范与文献实时追踪中所花费的时间,做到“逻辑思路清晰”和“写作格式规范”,希望学生能够认真、细致和耐心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陆璐副教授指出,论文必须严格按照学校和法学院的写作规范要求,并按照开题时老师们提出的建议展开。她还提出,学生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应当与指导教师保持沟通,认真听取导师建议,不断进行优化,并提醒同学们应当重视文章框架布局,注意各章节之间的层次性与关联性。
戴庆康副教授认为,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重论证说理的逻辑性,仔细斟酌法律概念运用是否恰当,以确保文章的严谨性。同时,还要求学生们从现实问题出发,探究论文主题的实践性价值,不可泛泛而谈。此外,他还指出参考文献应当具有多样性,结合国内与域外的理论与实践阐述。
易波副教授针对参考文献的时效性提出自身见解,毕业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当关注最新学术研究动向,以及文献陈旧导致缺乏论证效果的问题。在涉及国际问题时,应当广泛搜集域外文献与案例,切忌闭门造车。同时,建议学生案例的选取应当具有代表性,在论文的结构上,还应当注重逻辑自洽,不可出现前后矛盾或不一致情况。
最后,经过教研室老师的商讨和投票,预答辩结果分三个等级:通过(4位)、附条件通过(2位)和不通过(1位)。对于附条件通过和不通过的论文,修改稿必须有实质性改进,才可以再次进行预答辩,获得通过后方可送审。叶泉副教授总结强调,希望本次参与预答辩的7位同学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写作工作,落实各位老师所提出的修改意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论文,以顺利通过正式答辩。
本次硕士毕业论文预答辩的成功举行,有助于拟答辩的学生在论文撰写的最后阶段,明晰修改方向,提高论文质量。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更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推进我院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提升学科质量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