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至6月16日,台湾大学的熊秉元教授在法学院模拟法庭与法学院研究生一起学习和讨论法律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胡朝阳老师和陈玉玲老师参与了此次课程的教学工作。讲学过程中,熊秉元教授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专业的研讨式教学方法令我院师生耳目一新、获益匪浅。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由老师在授课时围绕某些主题宣讲自己的理论观点与思想认识,然后由学生听课后总结老师的讲解内容,并围绕老师讲解内容搜集整理资料去撰写课程小结或课程论文。而且传统的教科书或者老师讲课多是用一些抽象的、晦涩难懂的概念,每个专业的人都趋向于尽可能多的运用专业术语。而在这门课中,不管是熊教授书籍上的文字还是上课所叙述的语言,都是很普通、外行人都能听得懂的。所举的例子也是与常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使其传授的理论能被学生真正的理解、吸收。
课程教学之前,熊教授提供了“修课同学资料表”由选课同学填写自己的基本情况以及对于此门课程的事前认识及其有关疑惑等问题,这为老师正式上课后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以便因材施教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实际授课后的教学效率。
熊教授的教学方法很独特,每次上课之前都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的资料,学生每天都沉浸在看书、想问题、写问题、讨论等课前准备的过程之中,已慢慢地大致了解课程内容,遇到疑惑之处可待课堂上提出讨论,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我们能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去探索。熊教授的授课方式以与学生的对话为主,随机抽取学生回答课堂上临时提出的问题,使每位同学神经绷紧,每分每秒都在积极思考。而且老师对问题的解读也并未号召适用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鼓励同学们质疑、提出更好的解释,激烈辩论,百花齐放。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灵活地安排学习进度和方式。这与千篇一律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科学、更高效。
此外,熊教授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次提出的问题和解答都是在小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集体讨论有助于同学更加积极的去思考怎么论证自己观点,并且找出相异观点的不足之处。这种讨论方法有助于积极开发同学们的智识,某种程度上也有益于同学之间相互协作、互相了解,随着交流的增多,同学们的友谊也随之建立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