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 工程”和“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2017 年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A 类名单。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 1902 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 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郭秉文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称誉。1928 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国高校之冠。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 年 5 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东南大学法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最早源于 1927 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院的法律系。1928 年 5 月,学校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立法学院,首任院长为著名法学家谢冠生教授。院址为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东南院。时年中央大学法学院人文荟萃,名流云集,为中国法学一时之冠。学界、政界著名人物韩忠谟、钱端升、杨兆龙、梅仲协、史尚宽、刘克镌、曾劭勋、黄正铭、金国鼎、范馨香、韩德培等,或曾任职于或曾就学于中央大学法学院,缔造了法学数十年的辉煌。1949 年 8 月,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法学学科并入新组建的华东政法学院,在国立中央大学原校址四牌楼建成南京工学院,自此之后 43 年间,法学学科停止。
1995 年东南大学为实现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恢复法学专业,成立法律系。复建后的法律系,以实务型号教学为特色,努力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急需的法律人才。2000 年,东南大学与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等共同成立新东南大学,法律系教师队伍得以充实,并在本科人才培养中设立了医事法学方向。自2000 年起先后获批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法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 年 9 月 19 日成立法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周佑勇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刘艳红教授先后担任学院院长。2007 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JM),2008 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独立招收法学博士研究生,2011 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 年法学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并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2016 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法学学科获批江苏省重点学科;2019年法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6月法学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项目。
经过 20 余年的发展,法学院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日益提高,已成为我国法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现有包括法学本科、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学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在内的完整的法学人才培养体系,建有以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法理学、国际法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数字法学、网络与信息法学、工程法、人权法、交通法、医事法等交叉学科为特色的学科体系。设定“网络安全 + 法学”的双学位项目,遵循“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的办学思路,探索出了一条在理工科强势大学培养法科人才的特色之路,形成了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相匹配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
根据近年来软科中国最新公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东南大学法学学科始终位居全国前10%。在2023 年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法学学科跻身全国法学A-。
法学院拥有一支包括高端领军人物,以及充足青年优秀人才储备的年轻化、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拥有“双江双杰”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江苏省“333 工程”高层次人才、省优秀青年法学家、省“五个一批”人才、省突出贡献专家、省“六大人才高峰”、省高校“大学生最喜爱教师”、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 66 人次。学院现有教师 67 人。专任教师 59 人,其中教授 17 人、副教授 27 人、讲师 15 人;专职科研岗 3 人;全职博士后 5 人。
45 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比例 60%,教师博士比例近 100%;具有海外经历教师比例 60%。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
教育部法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
全国优秀教师:1人
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师”:1人
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1人
江苏省“333 工程”高层次人才:6人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
江苏省“六大高层次人才高峰”:4人
江苏省优秀青年法学家(含提名奖):13人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
江苏省级教学名师:1人
江苏省高校“大学生最喜爱教师”:1人
江苏省紫金文化优青:3人
江苏省双创博士:6人
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1人
学科体系完整,特色发展。自 2000 年起先后获批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法理学等 3 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 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JM);2011 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6 年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法学学科同时被纳入江苏省重点学科;2019年法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 年获批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0 年法学第二学位专业获教育部正式备案;2020 年学院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0 年入选江苏省品牌专业;2020 年获得国家级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 个。近年来,法学院在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大力发展发展新型交叉学科,已形成宪法与行政法学、刑事法学、人权与法理学、民商经济法学四大传统学科为优势的学科板块。同时,依托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殊优势,通过与计算机、数学、土木工程、交通、医学、计算机等强势理工学科交叉进行跨学科建设与发展,在全国法学院校中率先形成了以数字法学、网络与信息法学、工程法学、人权法学、交通法学、医事法学等交叉学科为特色的新型学科领域。
现已拥有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国家级)、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研究基地、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法治研究中心(CTTI)、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CTTI)、企业合规检察研究基地、重罪研究基地、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政策与法规重点研究基地、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地方立法研究基地、江苏高校哲社重点研究基地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CTTI)、江苏省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CTTI)、江苏省社区矫正损害修复理论研究基地(CTTI)、江苏省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设立单位)等十四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显著,竞争力强。建院以来,法学院科学研究获得跨越式发展,成效显著,学术创新力持续上升。获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 2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75 项(其中重大 4 项、重点 10 项)、省部级项目 180 余项;发表 SCCI、SCI、EI 期刊论文 30 余篇,发表 CSSCI 来源期刊论文 850 余篇,出版著作、教材 150 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 70 余项,其中,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8 项(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青年奖 1 项),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5 项(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10 项)。据中国法学会官网“中国法学创新网”CLSCI 发文年度报告统计排名,近年来始终排名全国前列,其中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事法学稳居全国前 10 强。
十五项“国家级标志性成果”:
2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原 863+983)专项:立法公众意见综合分析及法律条文智能审查技术研究(2021)、面向诉讼全流程的一体化便民服务技术及装备研究(2018)
4 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智能技术赋能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研究(2022)、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法治体系研究(2020)、大数据与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研究(2017)、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制度平台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2011)
2 项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网络犯罪的法教义学研究(2020)、《实质刑法观》(2013)
一批智库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
5 项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独立型责任清单的构造与实践(2022)、《土地征收决定不是终裁行为》(2020)、《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刑法边界》(2018)、《行政裁量基准司法审查研究》(2014)、《论正犯原理的客观实质化》(2012)
一批以《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及 SSCI 论文为代表的高端学术论文
人才培养优先,质量稳步提升。现有法学本科专业(含法学和工程法两个方向),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大数据与互联网法学、工程法学、交通法学、医事法学 10 个专业方向),法律专业学位硕士点和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法理与人权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事法学、民商国际法学、大数据与互联网法学 5 个方向),形成了包括法学本科、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和法学博士在内的完整的法科人才培养体系。2006 年复建院后,围绕“培养具有现代法治理念的高境界、高人品、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实务型高层次法治人才”目标,借力我校工科优势,与计算机学院、数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学院合作,在法学本科设立“工程法”方向特色实验班,在法学和法律硕士中设立“大数据与互联网法学”“工程法”“交通法”“医事法”专业方向,创新“法学 + 工程(医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的办学特色,探索出高等教育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特色之路。
以培养卓越法治领军人才为目标,法学院高度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课堂思政教学,通过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通过各类学术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学生班集体多次被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江苏省先进班集体”称号,上百人次获得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省三好生等各类荣誉称号。我院学生代表我校多次在全国、省市的各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2019 年我院本科生团队荣获“挑战杯”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技术作品特等奖(法学组全国唯一特等奖)暨“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17 年荣获“挑战杯”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技术作品二等奖暨“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18 年我院同学参加的东南大学“TEEMO”团队获得由顶级人工智能平台 IBM Waston、微软、法律区块链平台 Integra 等发起的“全球法律科技黑客松”(Global Legal Hackathon)上海分赛区比赛冠军。自2015 年以来,我院先后有 7 名同学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法律实习生;2020 年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签订名校优生专项选调的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一大批德法兼具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助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法治建设。
服务社会发展,智库作用凸显。学院致力于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服务地方法治与经济发展。目前已经与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 20 多个省、市级政法机关签订了合作协议,多人被选聘为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各级法院检察院的专家咨询委员,参与多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法律事务,向中央和地方政法机关、政府部门提交 100 余份研究报告,为地方政府重大决策和立法提供意见。“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研究》获得中国法学会及中纪委领导批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司法大数据基地的研究成果对司法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同案不同判预警系统”正式在省内试点并逐步推广,并在全国法院第四次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向全国展示。刘艳红教授参与的公安部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专题活动《竹篮岂能打水?》在 CCTV2、人民网等全媒体播放,点击阅读量达 4197 次,并获公安部(公经 [2018]414 号)批示肯定,被认为“取得了突出的宣传效果,得到了广大网民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点赞”,“为宣传日活动的成功举办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称赞。“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积极聚焦社会热点,对规范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网约车管理等题出意见和建议;江苏省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深入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调研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被《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吸收;积极参与”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对江苏法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优化“法治江苏”研究的资源配置,促进江苏法治建设。在政府决策咨询、政策法规研讨、公职人员培训、法律维权等方面提供服务,为实现大学服务社会使命做出贡献。
国际交流频繁,合作扩展深入法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学院及其境外合作伙伴的研究人员依托已有项目“双向交流”,推动学术交流国际化。学院独立主办或承办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工程承包风险防控论坛”、“中日刑事法研讨会”、“中日医事法研讨会”、“第四届国际人道法师资培训班”等国际、区域性学术会议;邀请了大批境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短期交流,包括 FIDIC 合同委员会主席 Zoltan Zahonyi 教授、柏林大学 Ralf Schottke 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Benjamin L. Liebman 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 Terry Price 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西原春夫教授、甲斐克则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法学院 Phil Thomas 教授、德国汉堡大学 Ulrich Karpen 教授、德国马堡大学 Gilbert Gorning 教授、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法学院 J.Webber 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William Hammilton 教授等,台湾地区王泽鉴教授、苏永钦教授、董保城教授、黄立教授、施文森教授、汤德宗教授、谢定亚教授等知名专家。
法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注重发展与境内外著名法学院校的稳定合作关系,为本学科加强关于两岸四地法学比较研究以及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研究,及时把握本学科海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渠道。法学院致力于打造交流合作的国际化平台,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国际化研究和教育,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已产生重要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学院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法学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法学院、美国天普大学法学院、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法学院、法国雷恩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部,以及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等 8 所境外知名法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积极寻求与国际教育组织合作,以多样化合作教学、学术交流项目为引领,形成项目化国际伙伴合作机制,突出国内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的联动效应,形成了教育与研究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2024年4月更新)
四牌楼校区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2号
电话:025-83796060
传真:025-83792282
九龙湖校区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
电话:025-52091141
传真:025-52091141
Copyright © 东南大学法学院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