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江苏频道】新华网江苏频道联合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举办“打车软件”专题研讨会

发布者:法学院发布时间:2014-04-02浏览次数:145

新华网南京3月29日电(记者王伟 应康伟)曾经政府治下封闭的出租车“叫车”市场,如今被“嘀嘀”、“快的”等打车软件这一“草根”科技力量介入,激起了层层涟漪。随着上海暂停早晚高峰使用打车软件,杭州约谈软件公司、郑州禁行驶时用软件抢单等各地严控措施的出台,打车软件的未来在哪里?“后补贴”时代会迎来什么样的监管?29日下午,新华网江苏频道联合专注于交通行业发展研究的权威学术机构——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在南京共同举办“互联网时代‘打车软件’的政府监管之道”研讨会,邀请各界专家共同探讨打车软件的生存之道和面临的问题。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社科处周佑勇处长,新华网江苏频道总编辑彭亚平先生共同致欢迎词。 



互联网时代“打车软件的政府监管之道”研讨会现场。(应康伟 摄) 


        打出软件解决了“人找车”问题 

       “打车软件是信息化进程当中一个创举,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认为,信息化对交通运输来说,除了运营管理,运输服务信息化也在整合和升级。在客运范围内,除了网上订票,出租车如何解决“车找人、人找车”问题也是运输服务信息化过程中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王德荣认为,打车软件在客运服务系统实现的过程当中是一个创举,它解决了“人找车”的问题,是值得推广,值得关注的一件事情。“打车软件在城市运输当中提供了一个人找车、车找人的系统,这是一个好事。”王德荣说,政府如何加强打车软件监管,把打车软件市场开拓起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市场经济具有“趋利性”,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的监督、政府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打车软件体现的是一种科技进步 

        互联网时代打车软件的政府监管之道这个题目出的很好!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丽梅说,现在全国范围之内,招手停是出租车的经营模式,大家在方便的同时也在反思。随着城市病的发生,交通的拥堵、污染日益严重,招手模式反而是在加剧城市病的恶化。因此政府部门大力地推动预约机制。 

        王丽梅认为,预约就是一个平台。我们能够理解预约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电话、网络、手机软件等,它们都实现了预约。像“嘀嘀”打车等打车软件一样,它是在政府号召预约打车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一种新兴的预约服务产品,是一种科技进步。 

       “我们都知道伯拉图的观点。他说如果在不损害大多数人的权益下,使一部分人的福祉得到增进,那就应该视同进步。”王丽梅说,很多人依赖于手机服务,打车软件的产生方便了我们的出行,大家慢慢建立起预约的习惯,由招手停到预约的过渡,可以减少很多污染、城市病。打车软件和叫车平台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是预约服务的一种新形式,是一个新的技术进步,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在推动出租汽车服务、预约服务的一个软件。有些人愿意打电话、有些人愿意网上预约,有些人喜欢手机预约,这就是一种进步。 

        王丽梅认为,打车软件这种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如果有助于出租车服务水平的提高,那么我们就该鼓励、推动,如果对服务水平提高产生了干扰,干扰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这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也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共同责任。 

       此次研讨还邀请到了交通行业专家,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丽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申耘主任,国家发改委综合交通运输研究所程世东主任;互联网领域专家,国家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何宝宏主任;交通法律界专家,北京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金国坤先生,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社科处周佑勇处长,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南大学法学院孟鸿志教授,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过秀成教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傅蔚冈先生;媒体代表,新华网江苏频道总编辑彭亚平先生,财经专栏作家刘远举研究员;电召企业代表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代表王欣等领导和嘉宾共同出席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