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秉文班《公共治理与法治发展》研讨课圆满结束

发布者:魏文杰发布时间:2018-01-02浏览次数:849

    2017年12月20日,秉文实验班《公共发展与法治治理》研讨课如期举行,秉文班研讨课共分成9个班级,由法学院9位老师分别进行指导。在学院领导高度重视、9位指导老师充分准备以及助研学生积极协助之下,研讨课顺利进行,现场气氛热烈。9个班级的研讨题目各有不同,研讨形式也呈现多样化。

    1班研讨课以“‘徐玉玉事件”等案例大家谈:公民个人信息如何保护”为题,由法学院孟鸿志教授担任指导老师。本次研讨课共分为4个小组,集中讨论什么是公民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如何分类、哪些个人信息需要保护以及个人信息如何保护。本次研讨课共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辩论赛,以2016年“徐玉玉事件”为切入点,双方对核心问题——“公民信息是否需要保护”展开激烈辩论。博士研究生张运昊作阶段性点评。第二个环节为小组报告,双方以核心问题——“公民个人信息如何保护”为主题进行报告、互评并进行自由提问。博士研究生张亚楠作阶段性点评。课程最后,孟鸿志老师作总体性点评。研讨课圆满结束,同学们均表示意犹未尽,对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班研讨课以“高考招生指标西部倾斜真的平等吗”为题,由法学院汪进元教授主持讨论。分别就“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是否能促进高考的区域公平”以及“区域公平是否比考试公平重要”进行研讨。全班28位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前两个小组就“《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是否能促进高考的区域公平”的问题进行辩论,后两个小组就“区域公平是否比考试公平重要”展开讨论。两个辩题中,双方你来我往,展开激烈讨论,在争论中学习,在思考中进步,在论证中升华。课程最后,汪进元老师就双方的辩论进行了点评,在肯定了同学们精彩的表现后,从受教育权的角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将高考招生指标分配从政策层面升级到了理论层面,为同学们进一步研究与探索高考招生名额分配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指引。

    3班研讨课以“中国人的首要权利是生存权还是政治权利”为题,由法学院教授龚向和教授指导。龚教授设计了两个循序渐进的辩题,即权利是否存在价值位阶和中国人的首要权利是生存权还是政治权利?虽然龚老师最后因为有其他重要事务未能亲临现场而委托另一位人权研究专家张雪莲老师现场指导,但在3班同学研讨前期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在张老师幽默风趣又专业的指导下,同学们在研讨中积极踊跃,热情高涨。本次研讨课,重在培养秉文实验班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两个辩题,两场辩论赛,正反双方紧紧围绕自己的辩题,引经据典,思辨清晰,讨论环节异常激烈,针锋相对也妙趣横生。辩论赛结束后,场外观众也踊跃的提问发言。最后环节,指导老师对本次研讨课进行了专业的点评,既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法学的魅力和人权的价值。

    4班研讨课以“你的‘苹果’到啦——海外代购合法吗”为题,由法学院肖冰教授主持的。4班研讨课共分为四个环节:小组发言、小组交叉问答、辩论以及评析。在小组发言环节,五个小组依次派代表发言,阐述小组对讨论主题的观点与意见,各小组思路各异、侧重各不相同。在交叉问答和辩论环节,每个小组依次向其他四个小组提问,而后针对其他四组的提问一一作答,再后各组辩论。在交互问答、相互辩论的过程中,各小组之间火花四起,而真理也越辩越明。评析环节由小组自评和老师点评组成。通过自评,各组既肯定自我,又取长补短;通过老师点评,各组拨开迷雾,而又获得新视角、新方法。在肖老师的主持下,整堂研讨课不仅逻辑严谨、层层推进,而又生动活泼、不失趣味,让秉文班的学生充分感知到法律视野的博大与复杂,同时培养学生类型化的分析与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综合科研能力。

    5班研讨课以“邓玉娇、于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为题,由法学院陈洪兵教授主持,陈洪兵教授给出的于欢案和邓玉娇案这两个热点案例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索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成立时间以及正当防卫在当今时代遇到的困境以及出路。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热情,本次研讨课采取控辩对抗的形式进行。针对陈洪兵教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分成四组,首先由每组以PPT的形式展示各自的观点;其次是自由发言阶段,在这个阶段同学们对这些问题踊跃发言,都能给出专业理性新颖的看法;在主持人点评环节,陈洪兵教授对本次研讨的主题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讲解,对本次研讨课也给予了幽默诙谐但又专业精彩的点评。陈洪兵教授表示,法学的学习主要是方法的学习和解释的学习,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法学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法学解释方法,才能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案件中抽丝剥茧,牢牢的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而才能解决问题。

    6班研讨课以“武松杀嫂案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情理法”为题,由法学院李煜兴副教授主持。课堂上六组同学都按照各自选定的焦点问题上台展示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用各种形式,如说书,辩论等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各自的观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随后李煜兴副院长对各组进行点评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展开,研讨,让同学们对法治有了更深的了解。课堂结束后,同学们都觉得意犹未尽,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去学习。

    7班研讨课以“如何避免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裸奔’”为题,由法学院王禄生副教授主持,从两个主题展开,第一个主题围绕是大数据技术泄露了隐私,还是人类自己泄露了隐私而展开,第二个主题是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研讨中,首先由作为“技术风险派”的第一小组和作为“技术降临派”的第二小组就第一个主题展开辩论;其次由作为“技术666派”的第三组成员与作为“技术略略略派”的第四组成员之间就第二个主题展开辩论。随后,各组其他成员再次分别对己方观点作出补充或是对对方的论点予以反驳回应,整个研讨过程气氛既紧张又热烈。各主题研讨后,王老师分别对各组成员的表现予以表扬总结,并结合大数据是实际应用介绍了两个课堂专属Bonus。最后,研讨在下课铃声中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研讨自己对大数据的了解又进一步加深,并希望王老师能再次给同学们上课。

    8班研讨课以“打虎拍蝇——他为何落马?”为题,由法学院钱小平副教授主持,当时,讨论、辩论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时间学习氛围十分浓厚,课程进展及其顺利。课还没开始同学们就已经布置好教室,研讨辩论双方就分坐教室两侧,准备展示自己组内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观点想要表达。最后,钱小平副教授对五组同学的发言和研讨做了精彩的点评,并指出第一组同学“关于年龄是否构成贪污贿赂成因之一”问题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充分肯定了各组同学的表现和发言,同学们意犹未尽。

    9班研讨课以“江歌案——微博维权是否伤害法治?”为题,由法学院冯煜清副教授主持,同学被分为四组,分别就“微博维权如何影响个案公平正义的实现?”“微博维权与司法途径维权孰优孰劣?”两个问题展开研讨。冯老师首先对江歌案的案件事实及本题目的研讨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同学们便就上述两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双方展示完毕后,冯老师也对双方观点存在的疑问提出了若干观点,供大家继续思考。本次研讨课旨在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研究的能力,无论是前期的准备,还是现场的互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其中,材料准备充分,团队分工合理,论点逻辑完整,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在以后的研讨课中,能够有更充分的时间供大家讨论。

    本次《公共治理与法治发展》研讨课整体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学们畅所欲言,在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领会研讨的魅力。

  文稿:董亚男/唐信玲/王炎/董笑梦/杲沈洁/程金波/周涛/龚善要/相赐/窦一豪;摄影:曲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