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说法理道法义 兼容并蓄话秉文促达理东南大学第二届“秉文文科试验班“之法理课程圆满结束

发布者:宋宁伟发布时间:2018-11-26浏览次数:1108

2018年11月23日,东南大学第二届“秉文文科试验班之法理课程完美落下帷幕。法理课程为“秉文文科验班”开设的“五理”课程之一,欲通过大师讲堂、名师课堂、小班辅导课等诸环节,以完整知识,健全智慧使同学们掌握“法的基础理论”,树立“法的基本理念”。

从初秋的天高气爽,到深冬的晚风瑟瑟,从刘艳红院长的“法学三问”大师讲堂开始,到各法学大家的名师课堂,最终以小班辅导课完美落下帷幕。

  

大师讲堂

2018年10月9日,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刘艳红教授给秉文学子带来了“法、法治、法学”之“法学三问”,刘老师提出法学三问:什么是法学?为什么学法学?如何学习法学?刘老师通过法元素,如公平、公正等向同学们构造了法学的影像,法学的本质就在于它是研究秩序与公正之学。然后,刘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我们所关注的购买汽车、缴纳税款、结婚离婚等一系列与法有关的事宜并不是学习法律的内在动力,很多人在用法,却不意味着他会学法。随后又通过日本的黑社会、荷兰的红灯区等向同学们讲述了法律在世界各地都不一样,法学的任务却不因时代变迁而有所变迁,它有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要体系的分析和描述某个国家的法,以及研究不同国家法的异同。接着通过讲解法律可以对抗国家公权力的侵蚀、对抗他人的侵害行为等向同学们讲述了为什么要学法。最后刘老师从刑法上的正当防卫、范冰冰案讲到昆山反杀案,通过鲜活的案例向同学们讲述了怎么样学习法。学习法就要做到以下四点:训练法律逻辑;学会价值判断;归纳演绎;口才文采。刘老师的讲解激情飞扬、引经据典,让同学们热情满满。

2018年10月2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翔教授为秉文学子带来了“宪法与部门法的三重关系”。张翔教授以“住宅用地使用权到期,是否免费自动续期?北京等地机动车限行政策如何评价?个人所得税如何看待?”三个问题为导向,提出在中国,目前存在一个现象—部门法对宪法提问,即需要宪法对部门法作出回应。接着张老师以部门法中的财产制度与宪法中的财产权的关系为视角,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对宪法学进行思考需要掌握的理论工具: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基本权利在私法关系中的效力、宪法对部门法的辐射作用);基本权利冲突及其权衡;法律的合宪性解释(法律的合宪性限缩、目的性限缩);比例原则等。最后张老师对“宪法与部门法的三重关系》进行了总结:第一个层次,法律对宪法的具体化;第二个层次,法律的合宪性解释;第三个层次:法律的合宪性审查。

  

名师课堂

2018年10月14日至2018年10月16日,我国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星教授为秉文学子带来了“怎样理解法律、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法律与文学”三讲刘老师以其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向同学们讲解了:面对不同的人对法律理解的分歧,我们应该要注意法律行规(或法律传统)、前辈经验、社会条件和形势的变迁。而后以马克思韦伯庞德以及埃里希的理论和观点,声情并茂的讲述了:法律来自社会,影响社会同时也被社会影响。最后,刘老师以《秋菊打官司》、《人民的名义》等热播影视作品生动的讲解了:文学素养的提高,可以更深刻的认识法律问题,同时文学有可能被“滥用”,法律中运用文学的能力,需要法律人的良善品质。自成体系挥洒法雨,穷究法义纵论古今,同学们对“星星教授”的学术水平和讲课风格大加赞扬,课后纷纷向刘老师要“签名”,求“合照”。

2018年10月22日和10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尤陈俊老师为秉文学子带来了:獬豸与女神:中西司法图腾探析、“法律东方主义”的影像建构两讲。尤老师结合秉文班“通识教育”的理念,以普通人初次接触法律的视角讲授此次课程,对獬豸和正义女神进行了深入解读,初步向同学们讲授“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而后,尤老师以《利玛窦中国札记》、《风俗论》、《魁奈经济著作选集》等文本深刻的讲述了我们对传统中国法律的认识受到了西方的影响然而“中国法的西方形象”往往并不是真实原状,应该反思 “法律东方主义”在今天对人们思维的潜在影响。在学习西方长处时,更应坚持本国的优秀文化,要坚持文化自信。图文并茂说正义图腾,引经据典论法律影像,尤老师以其温文儒雅、娓娓道来的授课方式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2018年10月28日至30日,我国著名法学家朱苏力教授秉文学子带来了:“法律的起源及其演变、经济社会变迁与法律、大国法治”。苏力老师以“报复与复仇”为起点讲解了法律的起源和演变,并提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或者是现有的制度出现重大问题时,就会出现新的制度但新制度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当出现新的问题,又会有新的制度出现,这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而后,苏老师以“买房热”的热点话题引出:国家的法律制度是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其他的社会因素也会影响着法律制度。最后,苏老师从“取保候审”制度谈到“法官录取条件”,从教育、人口、医疗等各个方面生动的讲述了: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需要考量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由于其地理环境、经济水平、人口等差异所带来的特殊性。社科法学透析法律制度,苏力劲风又吹秉文新生,苏力老师的学术魅力令同学们深深折服。

2018年11月17和18日,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笑侠教授为秉文学子带来了“司法与民意”、“疑案的法律方法”两讲。老师通过对热点案件:张海超开胸验肺、崔英杰与城管案、昆山“反杀”案等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到:该类得到民意广泛关注的案件通常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焦点,大众思维和法律思维的差异导致了司法与民意紧张。从表面上看,民众不满情绪特别强烈地瞄准了司法机关,呼吁司法公正声浪波及全国,似乎司法是最腐败、最不受信任的。然而这却是前述社会转型期形形色色的基本矛盾的反映,这也与立法及政府在社会管理上的前置问题有关系。制度要求司法充当这“最后的防线”,并不是说司法真的是最腐败、最不受信任的。而后,孙教授明确了“疑难案件”的含义,并通过对比,讲述了“司法步骤”与“法律方法”的不同,法律方法是指思想过程、思考过程。孙老师通过图表生动地展现了法律方法的五程式:问题聚焦—认定事实—寻求规范—涵摄—判断,并对“法律解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谈司法说民意弘规则正义,解规则析疑案论法律方法,孙老师温文儒雅的气质,层层剥茧的授课方法深受同学喜爱。

至此,秉文班法理课程之名师课堂顺利结束。

  

小班辅导课

为了使秉文班同学们更好理解大师讲堂和名师课堂的理论,法理课又开设了两次小班辅导课。小班辅导课是由东南大学法学院的九位老师分别开设,每位老师辅导一个小班,将各位名师的授课内容体系化并答疑解惑。各位老师结合其自身的专业特色,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小班辅导课,与同学们共同探讨法律问题。

刘建利老师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小班辅导课:重要问题的答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及热点案件的研讨。单平基老师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小班辅导课,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有些情况下是相悖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不违反二者的情况下来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民意与法律冲突时,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陈道英老师以“什么是法”作为小班辅导课的主题,从法学著作讲到法学大师,从理论讲到实践,并向同学们讲述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区别。冯煜清老师以“法学研究入门”为导向,深入的讲解了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法理学研究的范式。刘启川老师以同学们在大师讲堂和名师讲座中产生的疑惑为出发点,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并向同学们传授了写论文的经验,如何写论文,最主要就是:基础理论、理论基础以及前沿问题。王玮玲老师以“法学是什么、进入法学院,学些什么”为出发点,通过讲解理论法学、应用法学、法学的发展逻辑等向同学们传达了在法学院的学习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回答。张雪莲老师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学生发言、互动和教师点评从法学流派的角度对法学的发展做简要梳理对学生论文写作进行指导来开展课堂。课堂氛围浓厚,同学们都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刘红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教义法学和社科法学的区别,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每位授课名师的学术旨趣,接着从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出发,以实际案例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让同学们对法律有深入的了解。

    东南大学第二届秉文文科试验班之法理课程已经完美落下帷幕。“法理”课程中的平实语言生动例证深深的感染着秉文学子,无论是从同学们课上的积极踊跃发言,还是课下的向老师请教问题、求“签名”、拍“合影”,都无不反映出了同学们对各位老师及法理课程的热爱之情。(文/刘丹丹,摄影/刘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