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人权研究:《东南学术文库》回顾一览

发布者:高地发布时间:2020-03-25浏览次数:265

人权研究:系列回顾


大国之盛,德法相馨,大学之兴,文脉相承。为承先辈学养文脉,自2016年以来,东南大学秉南雍余韵未散,学衡旧音绕梁之志,借建设世界一流高校之契机,推出东南学术文库系列,着力打造蕴含东大气质的一流精品文科。四年来,法学院以点滴推敲成百世流芳为己任,勤勉耕耘,硕果累累。为助读者常温东南文脉涵养,俯瞰文库发展中的法学路径,明晰东南法学人的人权关怀,特以人权篇为主题,回首往昔笔墨,复沉旧日思绪,再酌人权价值。


《民生保障的国家义务研究》出版时间:2019



1问道人权

民生的本质是人民在权利实现中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保障民生就是保障人民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权利。民生与人权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是人权在现实生活中的具现。实现人权价值是国家合理性的基础,民生保障是国家义务的固有部分。国家义务的履行体现了国家对人权价值的重视,通过论证民生保障义务违反时的司法救济理论与制度设计,最终在尊重义务、保护义务、给付义务中得以实现对国家发展与人权价值的统一。

作者简介:龚向和,法学博士、博士后,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作品简介:《东南学术文库:民生保障的国家义务研究》在论证国家义务是民生根本保障的基础上,构建民生保障的国家义务构造理论,并对其三大构成部分的尊重义务、保护义务和给付义务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并论证民生保障国家义务被违反时的司法救济理论与制度设计。

  

《私法视野下的水权配置研究》出版时间:2019


2问道人权

长江黄河孕育了瑰丽的中华文明,但日益频繁的水权配置冲突亦让文明在新时代的腾飞遭遇考验。水权配置关乎社会发展,更关乎自由平等的人权价值与人类长久意义上的存续。公法支配下的水权配置在中国社会发展初期贡献巨大,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随着水资源状态和分布的变化,特别是水资源的日益枯竭,实现合理配水、有效配水、高效用水的目标成为了保障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私法水权配置的权利规则,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解决未来的民生需求,实现人权的保障。

作者简介:单平基,东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研究基地(CTTI)主任、东南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作品简介:《东南学术文库:私法视野下的水权配置研究》试在解读相关水权配置理论,从私法视角研究水权配置问题,寻求水权配置及应对水资源危机的私法路径。通过私法手段配置水权为解决用水、排水纠纷、规范水权转让及提高用水效率提供规范依据。在论证水资源之上权利划分层次性的基础上,探究水权成立及配置的母权基础。明晰水权初始配置的优先位序,为水权初始取得纠纷的解决提供理论及制度依据。探讨水权市场配置规则的私法构建路径,修正、完善物权法理论,发挥市场对水权的再配置作用。

  

《中西刑法文化与定罪制度之比较》出版时间:2018


3问道人权

纵观中西刑法兴衰,无论是崇尚知识建构与天赋理性的西方刑法文化,或是奉行道德伦理与血脉亲疏的中国刑法传统,其终极目的都是对人性与人权本质的拷问。中西刑法共同经历了刑法文化变革的人权循环,人权的时代呼唤人权的实现。刑法的门后是人最为窘迫的形态,因此刑法的门前永远横亘着人权的高山。唯有登高望远,才能得窥现代社会活跃的刑法规则与社会民众的和解途径。叩问中西刑法文化在制度标准上的差异与人权价值上的统一,探寻定罪标准的两端,追问我国犯罪论在坚守事实判断中人权渐变之路,在对比与学习中逐渐完善我国人权道路上的定罪制度。

    作者简介:刘艳红,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

    作品简介:《东南学术文库:中西刑法文化与定罪制度之比较》通过对中西各自的刑法文化与定罪制度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中西定罪标准之间大抵存在双重标准与单一标准的差异。而双重标准导致了定罪中事实评价与价值评价的含混不清,突出地表现在犯罪概念对犯罪构成的干涉和犯罪构成诸要件之间的冲突两个方面。指明我国犯罪论体系的演进是一条日趋彰显人权的渐变之路,即对犯罪概念作出罪的话语转换,在犯罪构成上作事实判断先于价值判断的逻辑性坚守。由此,中国的法治建设一步步推向前进。

  

《房屋征收法律制度研究》出版时间:2017


4问道人权

征地、拆迁是当代中国民众中的热点词汇。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洪流推动着中国社会飞速迈入城镇化道路,然而紧随而来的便是征地与拆迁过程中的绵延纠纷。土地与房屋寄托着中国民众最真切的安全感,土地征收与房屋拆迁问题是关乎中国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权保障的漩涡中心。在安土重迁的中国,妥善解决土地征收与房屋拆迁问题就是在搭建人权社会的基石。公法的视野受限于社会的整体视野,把握在数字衡量间消失的人性温情与谅解尚需引入私法的思考,借私法徘徊在具体个人身上的平等目光实现国家发展需求与个人人权保障的融合。

作者简介:顾大松,法学博士,交通规划博士后,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建设厅房地产评估委员会专家委员,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政策与法规重点研究基地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作品简介:《东南学术文库:房屋征收法律制度研究》指出国有土地上的城市房屋拆迁问题近年来一直是法律实践中的热点、疑难问题,但却少见以房屋征收定性房屋拆迁,并开展具体法律制度建构的体系研究。房屋征收不仅仅是一个公法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物权角度的私法问题。对于房屋征收法律制度的具体构建,不应局限其传统的公法属性,同时应注重其私法属性。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及切入点论述房屋征收制度的法律建构,并联系实际,提出实际操作建议。

  

《基于风险管控的社区矫正制度研究》出版时间:2017


5问道人权

十九世纪刑事法学的重大突破在于将实证法的理念引入刑法学的视野,促使停留在形而上学中的刑法视角第一次注视到作为的犯罪主体,宣告了人权价值就现实关注上的前进。社区矫正作为关注犯罪人与犯罪原因的刑事政策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集中体现了刑法的特殊预防目的,试图以其再社会化的理论架构帮助犯罪人获得社会对其作为理性人的尊重与认可,重拾实现个体价值的可能。然而人性的复杂决定了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践注定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呼唤以超越刑罚目的、行刑机能理论的整体视角,以对人权的高度关怀,从科际整合的方法论进路考量制度的理论发展与实务。

作者简介:李川,法学博士,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双千计划,江苏省司法厅副处长(挂职),江苏省社区矫正损害修复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主任,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作品简介:《东南学术文库:基于风险管控的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指出社区矫正理论上坚持以防范再犯的特殊预防理念及受其决定的教育矫正理论作为制度展开,然而社区矫正具体实践中面临了许多难以应对和回答的复杂问题。这些复杂问题涉及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交错影响,关联理论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刑罚目的和行刑机能理论,而与整个社会认识特征、时代发展逻辑以及刑事政策走向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暗含了一种科际整合的方法论进路和问题解决取向的必要性。

  

《法律的嵌入性》出版时间:2016


6问道人权

理性使得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人区别于纯粹的生物个体,促使特定地区的人组成在普遍变动中保持总体稳定的社群,孕育出集体理性中的社会文化。近代实证学派对一般理性人的超越证明了,每个个体都有着独特的特性与价值,个体所组成的社会有着适应于自身的文化与传统。对于人权价值的追求要求尊重不同个体与社会间的文化差异,提倡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尤其强调将中国特有的法律制度嵌入中国社会来理解和研究。构建中国本土法律哲学的尝试是对实现中国本土人权价值的积极探索,体现了学者对人与人的尊严的高度推崇。

      作者简介:张洪涛,法学博士,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社会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会员等职务。

      作品简介:《东南大学文库:法律的嵌入性》提倡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法律问题,用法学研究成果丰富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基于网络化时代的需要建构网络法学理论,强调法律的嵌入性和嵌入性分析,尤其强调将中国特有的法律制度嵌入中国社会来理解和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内生于中国本土的法律哲学。上编侧重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和理论层面来展示、论证法律的嵌入性:中编主要是将法律嵌入到社会关系网络中进行嵌入性分析;下编主要是将法律嵌入到法律组织的结构-功能中嵌入性分析。

  

《人权视野下的中国精神卫生立法问题研究》出版时间:2016


7问道人权

实现人权的道路并非总是明媚坦途,最深刻的思考总是隐匿于最艰难的抉择,精神障碍患者的自由自主权与他人的安全权之间的冲突便是其中之一。在集体讴歌人权的时代,当人的理性再度站上高台,挣扎于理性与非理性、迷失在关怀与排斥间的精神障碍患者领域总是被人权光芒选择性忽视的灰色角落。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权、知情同意权、保护人制度、非自愿住院及精神诊治的司法审查制度的比较法研究是携人性温暖填补人权缺角的积极尝试。以《精神卫生法》为核心,构建人权时代对精神障碍患者应有的尊重与关怀,力图在人权视野下达成两种权利的协调共存。

     作者简介:戴庆康,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民商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英国Cardiff大学法学院医事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2002年至2003年访问学者。

      作品简介:《东南学术文库:人权视野下的精神卫生立法研究》从人权研究的视角深入揭示和剖析精神卫生关系中精神障碍患者的自由自主权与他人的安全权、精神障碍患者自由自主权与其自身的健康权之间的冲突,并就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权、知情同意权、保护人制度、非自愿住院及精神诊治的司法审查制度开展比较法的研究。对国内外精神卫生理论研究现状和立法现状作了批判性回顾,对我国《精神卫生法》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刻揭示,并对相关条款的完善提出了完善建议。

文如泉涌,渐成海河,付之枣梨,以飨读者。从朦胧魅影到繁花满园,《东南学术文库》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期待每一位学者的参与与支持。秉继往开来之精神,文库将立足当下,累年丰富内容,欢迎各位学者持续关注,不吝才思,赐以佳作,为东南文脉建设贡献力量

任何法学研究终究需要回归人的视角,人与人的尊严是跨越法学学科、法学著作的最终目的地。东南大学法学院始终秉承人文关怀的精神与追求,从人权研究到人权教育,从国际交流到宣传培训,从东南大学人权法研究院到获批校级独立研究机构人权研究院,尽知治学路坚,但兴强国宏愿。

文字:季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