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9日下午14点,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的不利影响,保障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东南大学法学院在腾讯会议平台线上召开“2020年法理学与国际法学科硕士论文质量指导会”。学院论文质量指导小组成员、法理学和国际法学科全体老师和硕士研究生7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01、法理学论文评审
本次会议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对法理学方向即将毕业的硕士论文进行评审。该环节由王禄生副院长主持。学院领导刘艳红院长、王禄生副院长以及法理学论文指导小组刘练军教授、胡朝阳教授、熊樟林副教授等老师对8名法理学方向硕士论文进行了详细评述。
王禄生副院长指出,要严格按照《东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硕/博)学位论文写作规范与注释体例》展开论文撰写工作。他认为很多同学存在立法问题和行业标准混同的现象,逻辑结构不清晰,表述过于口语化,学术研究不够深刻,问题意识欠缺,并提醒同学们在涉及外国法研究时要注意言辞表述,不要轻易使用百度百科资料,而是要引用知名学者的文章,对于文章的核心关键词须一以贯之,避免出现文章标题和文章呼应不够的问题。
刘练军教授指出,文章必须要明确研究重点,不要谈到问题却没有点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文章应体现出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切忌泛泛而谈。他发现部分同学对立法现状缺乏关注,建议同学不要将概念高度复杂,特别是对于学界公认的概念不要随意更改。同时,部分同学的语言表述拗口,注释不规范,建议学生们好好打磨文章的细节。
熊樟林副教授肯定了部分学生的选题价值,但表示很多论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大部分学生的论文法理色彩偏淡,没有写出法理学论文应该有的高度,他建议对文章中的权益冲突等问题应该加强理论深度;部分学生的各级标题表述高度雷同,缺乏层次性。他提醒同学们切忌双问题交叉,避免结构紊乱,要注重实证考察。刘艳红院长最后逐一指出了8篇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并与学生展开积极互动,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她指出很多学生的选题太大或是过于陈旧,对于结合自身工作选题的学生,也没有很好的将实务性问题表述清楚,看不到论证过程,论文太空太假,甚至不存在法律问题。此外,她以刑法学和犯罪学的关系为例,指出规范法学适用解释论,提醒同学论文“题眼”要明确,大纲主题要一以贯之,论文写作要层层推进。她强调,没有问题意识难以合格,特别是对于选择刑民交叉的议题,必须明确写作重点。同时,刘院长还和大家分享了小题大作的写法,以及如何以实务素材完成一篇优质论文,并给学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文。
02、国际法论文评审
会议第二个环节是对国际法方向12篇硕士论文进行评审,该环节由叶泉老师主持。刘艳红院长、王禄生副院长、肖冰教授、陆璐副教授以及国际法教研室的各位老师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当讲到涉及自身研究领域的问题时,民商法方向的陈玉玲老师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肖冰教授指出论文的问题意识必须要明确,到底是法律适用问题还是“是与非”的问题,究竟是适用公约还是中国法,视角选择的不同,论文的侧重点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她认为标题类别化很好,便于最后问题回应,但切忌题目指向不明,以免节外生枝。同时,她还建议如果在难以避免的大体大作的情况下,学生也最好围绕某一个典型案件或是新出台的司法解释展开,进行适当的限缩。陆璐副教授建议学生论文要思路清晰,逻辑关系严密。部分学生的论文资料陈旧,没有体现最新的立法动向和吸收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对20位同学的论文初审完后,刘艳红院长和王禄生副院长再次强调论文撰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献梳理及语言表述两个重要问题。她建议学生写作时,要引用名家、名篇和名刊,除经典文献外,最好是选取近5年的文章,并研读10个以上的相关案例,希望各位硕士生能将好的思想用好的形式表现出来,避免抽检不合格的风险。刘院长明确指出目前专硕论文问题严重,希望法理学和国际法两个学科的组长能够严格把关,指导硕士生们努力写好、改好文章,让参与评议的论文都能顺利过审。
整场会议,老师们语言犀利点评直中要害,学生们耳手并用受益匪浅直呼痛快。会议的最后,同学们对点评老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并表示此次评审会让他们收获满满,明白了论文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未来改进的方向,会后一定会认真吸收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建议,不负所托,高质量的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文字|顾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