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上午10点,我院与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工程法方向专业建设调研座谈会在法学院五楼会议室顺利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衣家奇院长、熊中宏书记、张治宇副院长、邹焕聪副教授、张一雄副教授等一行五人,以及我院刘艳红院长、毛惠西书记、江苏省法学会工程法研究会会长于立深教授、副会长叶树理副教授、秘书长黄喆教授、法学实践教育中心高歌主任、李煜兴副主任、法学院单平基副院长以及我院工程法团队所有核心成员。
座谈会由东南大学法学院单平基副院长主持。法学院毛惠西书记代表学院致欢迎词,强调学院早在2006年就提出交叉学科的发展路线,南京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都是工科强势院校,两院应当加强交流、取长补短。
接着,南京工业大学熊中宏书记进行了发言。熊书记提到两校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工科院校办好法学院是两院的共同目标,应当抓住时代机遇,借力学校的优势学科,形成自己的法学学科特色,希望同东南大学法学院进行全方位深入的学习交流。
随后,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衣家奇院长介绍了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衣院长充分肯定了东南大学法学院工程法学科近年来的长足发展,希望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走学科交叉路线,创立和发展自己的学科特色,抓住新文科建设这一机遇。
东南大学法学院刘艳红院长对我院工程法学科12年来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的介绍。刘院长强调,江苏的建筑行业排名全国第一,并且走向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此背景下,我院于2008年建立全国首个工程法学科,建立“一所、一会、一中心”三大平台。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本科生“2+2”和硕士生“4+3”的深度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使本科生后两年在法学之外,接受土木工程、材料学、建筑学等工科课程教育,打造工程法教材、工程法跨学科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工程法慕课等系列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我院工程法学科是“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科研平台、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的探索者,在此基础上,我院又成立了交通法、医事法、司法大数据等交叉学科,拥有9个省部级研究智库。刘院长强调,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没有灵魂。“文+理”模式的新文科是未来高校的发展方向,我院在交叉学科倾注了大量心血,期待兄弟学校与我们一起发展。
江苏省法学会工程法学研究会会长于立深教授对学科交流和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教授强调工程法学科在各个维度加强融合的重要性:首先应当与省内和省外的法学会和院校加强融合;在校内,要与自己学校的学科深度融合,回应新基建、新工程理念的建设;教材、课程体系应将民法的细致与公法的管制相融合;本科生教学应当通过规划融合不同学科带来的分裂与矛盾。于教授指出,两院工程法学科近期可以围绕“交易行为、侵权、合同法”“风险责任与质量”“政府管制”“工程组织法、财税法”这四个角度强化教学体系,并加强合作。
随后,江苏省法学会工程法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喆教授就发展工程法学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黄教授认为,不应将工程二字局限于土木工程,也不应将工程法学科局限于学校之间,应该进一步通过学会交流等扩大其影响力,使得更多兄弟院校发展工程法学科,相互促进,发扬光大。
江苏省法学会工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叶树理副教授就多维度的合作讲述阐释了自己的思考。叶树理副教授指出,发展工程法学科需要公法和私法的合作,法学和其他学科的合作,学校之间的合作,以及海峡两岸的合作等。要立足法学学科,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锐意进取,努力坚守,促进工程法学科向国际化和现代化迈进。
法学实践教育中心高歌主任介绍了我院在工程法学科教学方面的具体工作。我院本科已开展10多门工程法课程,并设有工程法实验班。每一届七十多名本科生中有1/3选择工程法方向,从而形成了我院在工程法学科规模化的人才输出,并且正在向“本+硕”的培养模式迈进。另外,我院教师团队也吸纳了数名工科背景的人才。高歌主任提到,两院的合作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今后应当继续深化合作。
在座谈会的最后一部分自由研讨中,两院老师进一步深化了交流。
法学实践教育中心李煜兴副主任指出,交叉学科是发展趋势,交叉、实务、融合将是三个重点。应当从本科生做专业到研究生做学科,打通本科到博士的培养通道,并以学科为核心,以科研为侧重点,将法律融合工程,做出自己的特色。
最后,单平基副院长就两院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表达了希望与祝愿。我院工程法方向在两任院长的带领下,筚路蓝缕,负重前行,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使得工程法专业方向和工程法学科拥有了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工程法发展不易,我院将携手更多兄弟院校,助力工程法学科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