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由福建省学位办、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州大学法学院、华侨大学法学院等八家单位主办、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承办的2020年海峡两岸法学研究生教育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我院博士生童云峰、硕士生刘梦同学应邀参加,并做主题发言。
童云峰博士就提交的论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涉疫犯罪的应对》做主题发言,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评价,获评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童云峰博士生在主题发言中提出,以刑事一体化思维应对疫情犯罪具有显著优势。从犯罪学视角看疫情犯罪,通过分析疫情期间特定犯罪产生的原因,犯罪学元素可以为刑事司法提供指引;从刑事政策视角看疫情犯罪,疫情期间“依法严惩”刑事政策有其法理依据,对刑法适用产生涓涌效应、对刑事程序运用有滴注效应;从刑法教义学视角看疫情犯罪,实现疫情期间法益的动态解读与刑法规范的动态解释;从刑事诉讼视角看疫情犯罪,疫情犯罪认罪认罚程序的运用,具有其现实价值。
刘梦硕士生就提交的论文《论公众民意影响刑事司法的有限性》做主题发言,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评价,获评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刘梦硕士生在主题发言中提出,对于公众民意能否影响刑事司法的问题,学界主要有肯定说、否定说、折中说三种观点。折中说较为合理,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在刑事司法中到底应当如何具体落实。通过对实践中公众民意影响刑事司法的作用机理考察、基于民意的正当性与局限性,公众民意有限影响刑事司法的路径有三:一是案件事实限定,考量民意的前提是真实完整的案件事实;二是法律规定限定,尊重民意的原则是不能突破刑法规定;三是法律效果限定,运用各种刑法解释方法和技术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我院硕博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连续在全国范围内的学术论坛、征文竞赛中获奖,主要得益于在刘艳红院长的带领和指导下,我院依托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东南大学民事检察研究基地、网络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等高端智库研究机构,以时代问题为导向,创新互联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交叉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因应网络智能时代的社会变革,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动向,回应和关照社会需求变化,着力塑造和培养研究生处理好“科技时代传统法学理论与新问题之间关系”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且鼓励研究生积极“走出去”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增强东南法学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