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争端解决中的中国现象与中国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作者简介
肖冰,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兼任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WTO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法学会国际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级机电产品国际招标评审专家、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江苏调解中心调解员、市中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员、市人民检察院专家询员、南京仲裁委员会副主任、仲裁员。从事国际法、民商法等法学专业教学与科研30年;在《中外法学》《法学》《法商研究》《法学家》《国际经济法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有《〈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研究》《国际经济法学》等十余本法学著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WTO争端解决中的中国现象与中国问题研究”,教育部应急课题“外贸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法律对策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规制”等十余项。其主讲的“国际经济法学”获评国家精品课程。研究成果多次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社科联“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江苏省法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中国立场,以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实践的特有现象、问题为研究对象,全面、深入探讨其特色模式、形成机理、体制困惑和未来走向。
“规则导向”是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价值基础,也是国际经济法治化发展的重要表征。WTO体制性功能通过“谈判-政策审议-争端解决”三维一体机制及其运行以实现。其中,争端解决机制(DSM)具有相对独立的裁判机构、一定程度的裁判强制性等司法性特质,其运行日益显现出一种“能动、刚性”的裁判倾向。中国加入WTO后迅速成为DSM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员之一,不仅在涉案方式、当事地位、争端事由、结果状态等诸多方面展示出不同于其他成员的个性表象,而且形成了从消极到积极的明显阶段性、借助DSM澄清或重塑规则的倾向性,以及根据案件类型所采策略或方式的选择性等鲜明的模式特色。对此,国际社会有着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评价。相较于其他WTO成员,中国在争端解决中面临的特殊问题主要表现在主体地位和法律适用两个方面。于前者,基于中国加入成员、发展中成员、转型经济/“非市场经济”成员等多重特殊身份因素的竞合,带来了其主体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内容确定上的特殊问题。于后者,围绕着《中国加入议定书》的法律性质及其所涉特殊内容及承诺的解释,认知分歧与权益之争都凸显出来。WTO争端解决中中国涉案集中在贸易救济措施和知识产权,其中所涉争议焦点和问题也能够突出地反映中国在主体地位和法律适用上的特殊现象与问题。当下WTO争端解决机制深陷危机,改革势在必行。WTO改革应当坚守“规则导向”的多边主义立场,在充分发挥国际法约束、矫正全球化发展中的周期性问题的同时,也正视大国霸权合法性、区域冒进的现实基础与利弊得失,以更加包容合作、理性务实的态度平衡多极诉求;中国则应当在坚守合作、包容的战略定位下,最大限度地争取在WTO体制内更为积极、有效的话语表达,并理性、务实地对待其中所涉及的“中国问题”。
本书目录
第一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与中国的参与
第一节 WTO法律体制中的争端解决机制
第二节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动态
第三节 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的实践
第二章 WTO争端解决中的中国现象:模式变化与特色塑造
第一节 中国参与国际争端法律解决的模式变化
第二节 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模式转变与形成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WTO争端解决中中国特色模式之规则聚焦
第四节 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策略模式的理论诠释
第五节 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实践的总体性
第三章 WTO争端解决中中国的特殊主体地位:多重身份因素之竞合
第一节 WTO成员地位的基本界分
第二节 中国作为WTO加入成员:成员地位与加入地位的叠加限制
第三节 中国特殊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是又不是”的二律背反
第四节 中国的WTO市场经济地位之争:体制融合悖论
第五节 WTO主体界分之理性评价与中国应对
第四章 WTO争端解决中《中国加入议定书》的特殊适用问题:从权益到工具
第一节 中国涉案与《中国加入议定书》
第二节《中国加人议定书》的性质——实体性权益之争
第三节 中国“超WTO义务”的解释方法——分析工具之争
第五章 WTO争端解决中中国涉案:典型类案与突出问题
第一节 反倾销措施争端
第二节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争端
第三节 保障措施争端
第四节 知识产权类争端
第六章 争端解决机制改革:WTO和中国的双重维度
第一节 不断积淀的体制性问题
第二节 多边法律体制的演进逻辑与WTO变革方向
第三节 司法正当性与WTO裁判策略的理性选择
第四节 中国的战略定位与务实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书所涉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二 本书所涉WTO争端解决案件名称(中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