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2020级“秉文文科试验班”之 《公共治理与法治发展》课程圆满结课

发布者:高地发布时间:2021-01-14浏览次数:688

2020年10月15日至2021年1月7日,由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组成的精英授课团队,为2020级“秉文文科试验班”学子讲授《公共治理与法治发展》课程。本课程共分为十二个主题,知识涵盖广泛,学习形式多样,学生反响热烈,课程教学目标圆满完成。


课程回顾


一、公共治理与法治中国之权利义务分析



2020年10月15日下午,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于立深教授以“公共治理与法治中国之权利义务分析”为题,开启了秉文班《公共治理与法治发展》课程的学习之旅。于立深教授从公共治理的概念、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法治思维方式特点三个层面展开讲授。在授课过程中,于立深教授通过引入生动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权利与权力、义务与责任等抽象法治概念,引导同学们把握公共治理与法治发展两者的密切联系,并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培养法律思维的重要意义。


二、大数据时代的法律思维



2020年10月20日下午,法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禄生研究员以“大数据时代的法律思维”为题,为秉文班同学带来一场大数据与法学的精彩互动。王禄生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大数据具有规模性、速度性、多样性和价值性等基本特点,随后讲述了大数据主要应用于数据挖掘和行为预测等场景。最后,王禄生研究员重点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带来隐私泄漏、大数据杀熟、社会分选等诸多法律问题,指出在大数据时代,法律必将发挥积极作用。在授课过程中,王禄生研究员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三、公共卫生治理与法治发展



2020年10月27日下午,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建利副教授以“疫情治理与法治发展”为题,为秉文班学子授课。刘建利副教授主要讲述了新冠疫情现状、防治新冠疫情举措、妨碍疫情防治行为的法律规制以及疫苗和药物开发的法律规制四个问题。刘建利副教授重点讲解了疫苗和药物开发的法律规制问题,他分别从药物临床试验的基本概念、刑法介入依据、容许性原理、容许限度、安全保障义务五个层面展开分析,指出国家和个人均应重视。在授课过程中,刘建利副教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互动,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四、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的法治化



2020年11月12日下午,法学院李煜兴副教授以“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的法治化”为题,为秉文班学子授课。李煜兴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以及我国公共治理与法治发展现状。随后,他引入社会热点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鞭辟入里地分析,讲述了构建基层多元化治理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最后,李煜兴副教授指出,基层治理需要从传统的政策主导转向规范主导,实现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在授课过程中,李煜兴副教授通过分析社会热点案例,使学生对基层治理法治化问题有了深刻理解和把握。


五、人权发展及其法律保障


  

2020年11月19日下午,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龚向和教授以“人权发展及其法律保障”为题,为秉文班学子授课。龚向和教授从人权的概念、人权的历史发展和人权的法律保障三个层面展开讲授。在授课过程中,龚向和教授通过引入亲吻权、同性婚姻权等生动有趣的有关人权案例,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和讨论,循序渐进地引导同学们理解什么是人权、人权演进过程是怎样的以及如何运用法律保障人权的实现等知识要点,使同学们把握人权发展和法律保障的密切关系,并加深了对我国特色人权与法治保障的认识。


六、宪法事例与法治发展


2020年11月26日下午,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汪进元教授以“宪法事例与法治发展”为题,为秉文班学子授课。汪进元教授重点讲解了宪法的概念和宪法的作用等基本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汪进元教授通过引入国内外典型宪法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宪法作的根本法地位、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基本保障及宪法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汪进元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和精彩的授课培养了同学们的宪法意识和法治精神。


七、依法治国与法治政府建设


2020年12月3日下午,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孟鸿志教授以“依法治国与法治政府建设”为题,为秉文班学子授课。孟鸿志教授指出,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在于执政党依法执政和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并分析了法治政府建设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在授课过程中,孟鸿志教授依据习近平法治思想,结合自己参与法治政府示范建设评估等实践活动,在介绍建国后我国法治道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讲述了我国实施依法治国与法治政府建设的根源、特点及核心理念。孟鸿志教授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授课风格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八、 社会事例与行政法治思维


2020年12月10日下午,法学院刘启川副教授以“社会事例与行政法治思维”为题,为秉文班学子授课。刘启川副教授首先讲述了行政法治理念在依法治国战略中的具体表现与实现机制问题。接着,通过引入“火车霸座案”“交警接小孩发生交通事故案”“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方案”“华阴法院与原平交警执法碰撞案”等具体案例,刘启川副教授详细分析了这些案例所涉及的民众、官员、政府等多元主体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所蕴含的行政法治思维,并指出行政法治思维对公共治理的重要意义。在授课中,刘启川副教授对诸多案例的生动讲解,极大地锻炼了同学们的法治思维。


九、中国的腐败问题与腐败治理体系的法治化发展


  

2020年12月15日下午,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钱小平副教授以“中国的腐败问题与腐败治理体系的法治化发展”为题,为秉文班学子授课。钱小平副教授首先从具体相关案例切入,加深了同学们对腐败的定义的理解。接着,他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古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反腐历程,分析了腐败现象背后产生的根源。最后,钱小平副教授介绍了世界各国腐败问题及其治理对策,并重点分析了我国当前的腐败以及法治治理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钱小平副教授聚焦腐败热点,以案说法,使同学们对腐败治理与法治发展有了深刻认识。


十、刑事治理的理念与原则


2020年12月17日下午,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欧阳本祺教授以“刑法的作用与功能”为题,为秉文班学子授课。欧阳本祺教授的授课从刑法的概念、作用及其功能等三个层面予以展开。欧阳本祺教授重点阐述了刑法的罪刑法定这一基本原则的丰富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并结合“邓玉娇案”“于海明案等”重大典型案例,讲述了正当防卫刑罚适用原则理论与司法实践。在授课过程中,欧阳本祺教授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学习互动,对案例进行深入讨论。欧阳本祺教授丰富生动的精彩讲授使刑法的魅力得以窥见一斑。


十一、《民法典》的制度发展与公共治理



2020年12月24日下午,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单平基副教授以“《民法典》的制度发展与公共治理”为题,为秉文班学子授课。单平基副教授首先从《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谈起,强调《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随后,单平基副教授对《民法典》中的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以及婚姻家庭编等各编进行了介绍。在授课过程中,单平基副教授通过引入案例进行鞭辟入里地讲解,使同学们认识到民法与生活息息相关,民法典的制定和实施之深远意义。


十二、公法上的制裁


  

2021年1月7日下午,法学院博士生导师熊樟林教授以“公法上的制裁”为题,为秉文班学子授课。熊樟林教授首先结合我国最新发布的《反食品浪费法》草案,引导同学们认识公民违法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标准:法律规定、道德判断和权益损害。接着,熊樟林教授详细分析了三个判断标准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授课过程中,熊樟林教授通过讲解相关法条和典型案例,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提高了同学们的公法认知和法治素养。

此外,本届《公共治理与法治发展》课程除了由十二个主题所组成的课堂授课形式外,还以小班化模式展开了相关研讨活动。在指导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在小班研讨课中充分发挥了主体参与意识,围绕具体的研讨主题,彼此展开激烈辩论。小班研讨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极大地提升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获得了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提高。至此,东南大学2020级“秉文文科试验班”《公共治理与法治发展》圆满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