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大学
有这样一批人
他们以自己所学、所爱的法律知识
向社区的民众、中小学的学生
进行法律知识宣讲
周末、寒暑假、节假日
他们总是在自己的空闲时间
去到社区、学校进行普法宣讲
正是因为热爱、因为传承
所以风雨无阻~
值此建党百年之际,“红色精神永相传”东大人物寻访专栏活动来到法学院。关于建党百年及普法实践,我们采访了东南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启川、法学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马近斐和法学院青语倾言普法宣讲团前副团长刘一帆,来听听他们关于普法、关于建党百年的一些想法和态度。
01 刘启川 老师
人物介绍
刘启川,山东菏泽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破格晋升),硕士生导师,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师从著名法学家周佑勇教授。从事行政法治研究,聚焦于交通法治和权责清单两大问题研究。
★
坚定信仰 执着追求
★
“党员这种身份,我想它是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融入骨髓的一种追求。”在谈到党员身份对他平时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影响时,刘启川老师如是说。
作为法律人,在科研方面,刘老师总是情不自禁地从专业需要的角度出发与党员的身份结合。以十八大以来国家的一些决策部署为例,刘老师不断去学习这些决策部署,并把这些决策部署融入到其科学研究之中。
在采访中,刘老师笑着说:“目前我国关于权责清单制度研究是很薄弱的,从法学角度来看,已有的研究成果更为乏力。在经过国家的部署之后,我就思考如何从法律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一份责任。整个研究过程我是比较兴奋的,我是研究行政法的,党和国家为我提供这样的一个学术研究的契机和千载难逢的学术热点,而这恰好是我的本职工作。这几年我便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法学权威期刊和行政管理权威期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系列论文,部分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这就是以党的精神、方针政策来指导我的科学研究”。提及学术研究,刘老师的眼中发着光和热,他对学术的热情和热爱,也深深感染到我。
在教学方面刘老师在科研的同时把已有的成果反哺教学。“第一,我让我的学生不单只学理论基础知识,而是指导学生从学习初期就形成对学术热点的一种关切,关注社会问题,形成专业性判断和思考。第二,我在法学院发起了行政法经典论著研读会系列活动。通过读书会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让学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法学专业形成建设性的论文,培养其学术创造力,从而以这种学术科研的方式对国家的政策战略部署进行深化研究。”刘老师格外强调,要以这种学术科研的方式对国家的政策战略部署进行深化研究。
刘老师笑着跟我讲述完这些,和他平时给我们这些学生的感觉一样,充满了细致与温柔。
★
普法育人 无私奉献
★
作为法学院青语倾言普法宣讲团的指导老师,法学院的很多同学都在刘启川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过大量的普法实践活动,对于这些普法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刘老师给出了其独到的见解。
“我们学院有一个学生组织叫青语倾言普法宣讲团。他们目前在普法方面做的非常好,他们主要面向的是我们江宁区各中小学以及社区居民等对象进行普法,并帮助他们解决他们遇到的现实法律问题。比如青少年犯罪预防、社区的居民关注的热点法律问题、民法典的解读等。对我们学院这些参与普法宣讲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对普法对象而言,让中小学在内的青少年了解大学生活和提高法治素养,让社区居民可以切实解决他们面对的法律的困惑,意义非常重大。”
★
创新形式 坚守初心
★
对于普法的形式和方式,刘老师说目前法学院的同学主要采取了一些新颖的方式,结合现在的新媒体的兴起与广泛。比如说拍摄视频、录制视频的方式,并且结合党和国家的重要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了一些相应的宣讲。
刘老师也对普法形式的创新给出了他的建议。“我认为创新主要还是要以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让我们的民众以及普法对象知道法律不是居于庙堂之上的。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各种法条是需要死记硬背的,需要从书本上这样的一种形象中走出来,进入到生活之中。除此之外,宣传册的方式也是一个好的思路,以文字的形式将普法的内容固化下来,方便普法对象对普法内容进行持续性地学习。”
最后,刘老师也谦虚地提出:“如果大家有什么更好的普法方式也欢迎和我交流,我们一定会多学习学习,只要是我们认为是值得去推广的,都会积极努力去做。”
02 学生代表 马近斐
东南大学法学院2020级宪法与行政法方向硕士研究生
法学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
★
普法实践 责无旁贷
★
01
你对曾经做过的学生工作有哪些感触想和大家分享吗?
转眼间,从事学生工作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这五年来,身份变了很多,但初衷未改,我始终认为:研会不只是研会人的学生会,更是广大同学们的组织,学生会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服务于广大同学们学习、工作需要,要紧紧关注同学们学业进步、职业发展、婚恋交友、生活所需等同学们“急难愁盼” 的关键问题,充分关心同学们权益和未来发展”。这是我们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02
作为一名法科生,你如何看待普法实践活动对于社会的意义?
对于法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其中,“全民守法”就对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一意识并非天然就拥有的,而是在专业人士进行讲解和宣传中形成的。高校法科生来从事社会普法工作,可谓占尽此项工作的“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社会使命,帮助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敬法、人人守法”的法治氛围。
03
你有熟悉的党史故事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真理的味道是甜的。”
这句话出自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近代先贤陈望道先生。陈望道在老家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候,吃着母亲送来的粽子,一旁摆着红糖水还有一小砚墨汁。母亲叮嘱“吃粽子要蘸红糖水哦”,他却把墨汁当成红糖边吃边说“吃了,吃了,甜极了”,接着又说“可甜了,可甜了”由此有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陈望道先生之所以将墨汁当成红糖还浑然不觉,正是因为在思想层面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所吸引,因此才废寝忘食。今年是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同时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局之年。我们青年学生更应当多读党史,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重温经典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抚今追昔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03 学生代表 刘一帆
东南大学法学院2020级宪法与行政法方向硕士研究生
法学院青语倾言普法宣讲团资深讲师
★
种下向善的种子
★
01
你曾在青语倾言普法宣讲团中参与过很多普法实践活动,有哪些收获?
在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来,最大的感受是普法不是以教学为目的的课堂,而是一场平等的交流,普法的道路上并不总一帆风顺,受到听众的质疑是常有的事情,这也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志愿者的作用不是要让民众理解多么深奥而学术的法条分析或法益衡量,而是学会用平白的语言描绘听众的法律盾牌,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跳出学校这座象牙塔,用心观察生活,换位思考,储备大量案例和新闻。
02
一帆同学你好,你觉得普法实践对你有什么帮助嘛?
志愿是长期性的,不会很快见效,但我们要坚守社会根基最末梢处的法律正义,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一颗向善向爱的种子,并坚信它终会长成参天大树。青年志愿者就是要阳光向上,不怕吃苦,勇于奉献,关切祖国社会现实问题,做到在云端中跳舞,在大地上行走。
普法志愿不仅锻炼了我的个人演讲能力和交流能力,重要的是在志愿中我成为了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填补了心中许多对未来很迷茫的空虚,看到自己一点小小的努力可以切实的帮助到社会,对民众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未来作为一名法律人应当肩负怎样的社会责任。同样我也希望可以带给别人更多正能量,将这份热爱传递下去。
03
你做过哪些普法实践活动?你认为这些普法实践活动有哪些意义?
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宪法》、《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受众有家长、老师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级学生。
我觉得在一场场讲座中,听众不一定能记得多少法律规定,但心中法律的存在感一定越发强烈。“法”对大多数人来讲是一种模糊而遥远的存在,讲座的意义就是让听众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最重要的是知道在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事物在约束自己保护自己,也让“遵纪守法”“以法律为武器保护自己”的口号更为具体可感。
在采访结束后,我们将定制“荣誉勋章”(南京地铁卡)赠予了采访的老师和同学们。感谢他们对我们的无私分享,感谢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的所学所专倾注于传递着红色精神,让红色精神永相传!
在东大
对于法科学子而言
普法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一项切实落地付诸行动的习惯
更成为了一种坚守的情怀
秉承着“止于至善”的精神
东大学子的普法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