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国奖获得者陈禹衡采访实录

发布者:高地发布时间:2021-11-16浏览次数:2932

一、个人简历

1.姓名:陈禹衡

2.班级:2019级博士班

3.师从:陈洪兵老师

4.研究方向:刑法学



二、学术成果

1.《刑法领域的新挑战:人工智能的算法偏见》发表于《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二作

2.《反思与完善:算法行政背景下健康码的适用风险探析》发表于《电子政务》2020年第8期

3.《法益重塑和路径调整:积极刑法观下农用地生态法益的刑法保护转向》发表于《新疆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

4.《妨害疫情防控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切入》发表于《法律方法》2020年第3期

5.《“控制”“获取”还是“破坏”——流量劫持的罪名辨析》发表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6.《算法优化语境下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的困境纾解》发表于《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21年第3期

7.《大数据时代侵犯个人征信信息的刑法规制》发表于《征信》2019年第4期。

8.《社会信用体系背景下二代征信系统适用的法治之道》发表于《征信》2020年第6期。

9.《规范与限缩:征信记录制度完善的宪法考察》发表于《征信》2020年第11期

1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司法适用——基于空白罪状的视角》发表于《江苏海洋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11.《中法刑法典中空白罪状之比较研究》发表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12.《民刑交叉案件中认罪认罚从宽和民事审判的耦合适用——基于<九民纪要>的视角》发表于《宜宾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13.《转型与完善:<民法典>颁布后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刑法解释重构》发表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14.《内循环到外协调:涉兴奋剂违法行为的规范体系构建——以<刑法修正案(十一)>颁布为契机》发表于《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15.《人权保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值班律师作用的价值进路》发表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16.《人工智能汽车交通肇事的刑法应对——以Uber交通肇事案为研究视角》发表于《法治社会》2020年第3期

17.《解释与适用:生产销售假口罩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发表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18.《风险社会视域下疫学因果关系说之提倡》发表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19.《法益重构、解释修正与共犯新探:民法典时代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刑法规制转向》,《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20. 《<法国刑法典>对中国校园欺凌犯罪治理的镜鉴——基于54份校园欺凌案件刑事裁判的分析》收录于《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9年第10期

21.《大数据时代侵犯个人征信信息的刑法规制》收录于《人大复印资料财政金融文摘》2019年第4期

22.《社会信用体系背景下二代征信系统适用的法治之道》收录于《人大复印资料财政金融文摘》2020年第6期


三、科研项目

1. 2021年4月1日主持山东省威海市人民检察院2021年度检察理论研究青年课题“新型网络盗窃犯罪的刑事检察政策研究”

2. 2020.10.23《转型与完善:妨害疫情防控行为的刑法应对》山东省刑法学年会征文一等奖

3. 2020.10.23《<民法典>背景下野生动物类犯罪的侵害法益研究》“贯彻民法典绿色条款”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征文三等奖

4. 2020.12.9《双层社会背景下网络盗窃的刑法解释研究》京e杯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体征文三等奖

5. 2020.12.27《双层社会背景下文义解释与目的解释之耦合适用——以首起流量劫持案为分析样本》江苏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学会征文二等奖

6. 2021.4.23《双层社会下短信嗅探犯罪刑法规制研究》第六届鹭岛刑事法论坛一等奖

7. 2021.6法益重构、解释修正与共犯新探:民法典时代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刑法规制转向》第二届“经天杯”刑民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生论文竞赛二等奖

8. 2021.7《预防商业机构贿赂失职罪的中国化进路探析——基于英国《反贿赂法》为蓝本》刑事犯罪与企业合规高峰论坛三等奖

9. 2021.9.4 《算法优化语境下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的困境纾解》中国网络法治三十人论坛二等奖

10. 2021.9.26 《理念趋同、法益契合与规范衔接:环境法典与刑法典的协调适用》第七届全国环境法博士生论坛二等奖

11. 2020.11.12《人权保障视域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司法适用研究》全国司法文明博士生博士后论坛征文优秀奖

12. 2021.6《网络安全战略规划的理论阐述、实践展开与路径整合》第6届贸大法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

13. 2020.10.15《人权保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值班律师作用的价值进路》绍兴市刑法学年会征文二等奖

14. 2020.9.26《指引与适用:干旱区环境犯罪刑事政策论衡》第六届全国环境法博士生论坛征文一等奖

15. 2020.6.12《妨害疫情防控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切入》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征文三等奖


四、采访回答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求学经历吗,为什么会想要读博士呢?

  我本科就读于河海大学,学的是水利类专业,后来硕士去了山东大学,读了法律硕士,博士来了东南大学,读刑法学博士。

  想要读博士的原因。第一是成就感,我感觉做学问、写文章这件事情本身就挺让人开心的,我很喜欢做这些事,把自己思考的观点系统的整理成文章,然后文章印成铅字,能够上知网发表,被别人阅读和引用,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第二是收获感,是我喜欢阅读学术前辈们的文章,阅读张明楷老师、刘艳红老师、陈洪兵老师等学术大咖的文章,感到了自己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发现自己的“渺小”,并填补自己的不足,这种收获感支撑着我不断地学习、写作。       

  第三是互动感,我喜欢和别人交流,不论是会议发言,还是和学长学姐们交流,我感觉都是一个很好的良性互动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交流我感觉可能更适合我的性格。


读博以来最难忘的事情

  我读博以来最难忘的事情是我第一次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文章的时候,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只要踏踏实实地写文章、做学问,哪怕你的文章没有发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也能够被大家关注到。我的第一篇人大复印资料文章是发在普刊上然后被转载的,那时候我几乎天天被退稿,其实压力挺大的,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写的文章为什么不被认可呢,后来我这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了,极大地提高了我自己的信心,让我意识到,虽然投稿很难,博士生因为身份、观点等诸多因素,在CSSCI等核心期刊上发文不易,但是只要你努力,终究有一天你的文章会被别人关注到。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我在投稿的道路上一直坚持,不管别人说什么,我只做好自己的事情,写文章、改文章、发文章,慢慢地积累、突破,后来有了第2篇、第3篇人大复印资料、也有了好几篇CSSCI期刊上的文章,也在不断地努力寻求突破。


在你的学术生涯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人

  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陈洪兵老师和刘艳红老师。

  我的导师陈洪兵教授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陈老师真的是非常用心地在培养我。在我刚录取为东南大学博士的第二天,陈老师就打电话鼓励我认真学习,不断写作,并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我不断努力、积极发文。其实我是半路出家的法学博士,功底不是很扎实,但是陈老师从来没有因为我“出身不正”而放弃我,而是手把手地教我论文写作,给我写作思路和框架。陈老师自己非常勤奋,他每次阅读或者思考时,总是能够发现问题点,而且陈老师担心我学术功底不扎实,就会打电话给我,把他发现的问题点告诉我,然后告诉我他对问题的思考,每次和陈老师交流下来,一篇文章的框架就有了,然后陈老师就会督促我赶紧把文章写出来,并且从一个问题入手,扩展至刑法的全局去思考问题,系统地梳理刑法分则中的问题,写成一系列文章。正是陈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督促,才促使我不断地阅读、写作、发表,并且陈老师一直教育我要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发文章就是博士生的“天职”,文章的发表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会说你上来一个博士就发表顶尖刊物,而是一个慢慢积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从普刊到北核、C扩,再到C刊、CL刊,所有要多练笔、勤发表,只要是自己认真写的文章,就应该积极地投稿和尝试,多发文章。在生活上,陈老师更是以身作则,积极锻炼身体,而且一直督促我锻炼身体,只有有好的身体才能持续不断地写作学习,从而为坚持不懈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东南大学法学院,刘艳红老师把所有东南大学的学生都当自己的亲学生一样看待。当时疫情期间,东南大学封校,我们博士生都被关在学校里,而且坚决不准出去,生活异常苦闷。但是在这段时间,刘老师在学院里办了论文写作学习班,大家想学习论文写作的都可以去参加,参加的博士有刑法的、行政法的,还有法理学的、民商法的,刘老师不辞辛劳,每周一过来帮我们这些博士看论文,还给我们带好吃的,并且总能够一阵见血地指出我们论文中的问题,给我们建议,手把手地指导我们论文写作。第一次参加论文写作学习班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博士之间的差距,尤其是看了很多优秀师兄师姐的论文,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差距,抓住机会跟在刘老师后面学习论文写作,并且向身边优秀的学长学姐学习,在那段时间我的论文水平有了很大的突破,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对学术前沿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在和别的专业的博士交流的过程中,也对别的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封校那段苦闷的日子里,刘老师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刘老师给我们每个人都带了刚开的栀子花,那时候正好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也被关了三个多月,心情苦闷,那一束栀子花香给我们带来了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永远地鼓励着我们不断学习,积极向上。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如何解决呢?

  遇到困难,就去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然后克服困难就好,有的困难又绕不过去,反正想那么多,最后还是要面对困难,所以不要有太多的情感内涵,无意义的情感内耗只会加剧你的焦虑。我曾经是一个工科生,喜欢用粗线条的思维解决困难,所以面对困难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情感斗争,有困难就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如果是现阶段自身无法解决的就放弃,找寻别的路径,如果是自己能够解决的,就探讨如何解决,然后解决困难,实现最终目标。


如何平衡学业和生活,如何缓解压力?

  学业优先,读书发文才是博士生的第一要务,其他的不太重要,生活的话我这个人不太讲究,饿不死就行,东大附近那么荒,也没啥玩的,出去一趟挺费功夫的,而且博士生一般岁数大了玩不动也不想玩。

  缓解压力方面,有压力就去写论文,写论文就没功夫想那些乱七八糟的压力了,而且东大大多数博士生压力的来源就是论文,论文发出来了,压力自然就没了。


对于本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学长有什么感想吗?学长怎么看待国奖呢?

  首先是感谢法学院各位老师的帮助和关心,正是老师们的谆谆教诲督促着我努力学习、不断提升。其次是感谢法学院的各位同学,是师兄师姐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扶助和关心,形成了东南法学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是感谢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支持我一心向学。

  对于国奖,这只是求学生涯的一处小的“风景”,法学院有很多优秀的同学,值得我向他们学习,我会以此为契机,向身边优秀的同学看齐,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面对在科研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呢?在这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我个人的浅见:第一是勤奋,勤奋是科研学习的基础,大家来到东南大学法学院,说明大家的天资都很好,那么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提升,勤奋就是第一要义。苏轼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在科研学习过程中,要多动笔,多写论文,要积极地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写成论文。

  第二是坚持,科研是一段很艰难的过程,每一次投稿成功背后都有无数次的被拒稿,但是不能因为被拒稿就放弃学习和写作,而是要吸取其中的经验,不断地加以改进,打磨出优秀的论文,坚持不懈地从事科研学习。


在获得国奖之后,对于下一步的学习与生活有什么新的规划呢?

  继续从事论文写作和学习,完成毕业论文。


给学弟学妹的寄语

  希望各位学弟学妹珍惜在东南大学学习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知识,打下专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东南大学法学院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大家可以为自己未来的腾飞积蓄力量,真正实现自己所追寻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