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晚18点30分,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黄明涛教授应邀通过钉钉线上会议的方式,以“中世纪果真一无是处?——一个宪法学的视角”为题,为东南大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知识盛宴。本次讲座作为东南大学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讲座暨东南大学第七届校园法治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由东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承办,近1000名同学通过钉钉平台观看了本次讲座直播。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刘启川老师。
讲座伊始,刘启川副书记对黄明涛教授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介绍了黄明涛教授兼具“人文”与“科学”的双重背景与“人文与科学素养系列讲座”的高度吻合性,并高度肯定了黄明涛教授在宪法学领域的杰出成果,指出对中世纪的辩证思考能够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养与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以此增强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黄明涛教授表示,能够受邀参加本次学术活动倍感荣幸,同时也十分高兴能与东大众多学子交流自己的学术感悟与成果。接着,黄明涛教授从三个部分展开了讲座的主题内容。
讲座的第一大部分讲述了“为何注意到中世纪”。黄教授指出,无论是共和主义、还是权力制约背后的分权原则,抑或从依法治国中上溯学习法治的原理,均不可能不去触碰中世纪的知识与背景,上述原则并非完全是近代世界的产物,均有其悠远而深厚的根基,因此我们注意到中世纪几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首先,中世纪可谓是传递共和的一座“桥梁”。共和制理想肇始于两千多年前的雅典文明,而中世纪在共和制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发挥负面的阻断作用,更是作为一种中间的传递者而存在。当我们探寻共和制背景源流而上时,需得通过中世纪的经验联结古典时期的共和经验。其次,分权原则不是近代社会一夜之间萌发的伟大创意,同样与中世纪的多元秩序紧密相关。中世纪时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宗(教皇)的二元对峙关系是欧洲政治秩序的一种化身,因此中世纪的人们早已习惯一片土地之上不同源泉的权力控制和权力间的对抗关系。因此,对于欧洲人民来讲,“专制是例外,分权才是漫长历史的主流”。最后,从法治原则的历史而言,普通法中允许一般性的规则根据本地的状况进行变通后再适用,背后体现的亦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平衡,这也可以说是“中世纪特色”的产物。
讲座的第二大部分,黄教授着重介绍了自己对中世纪的研究是如何打破固有的刻板印象以及如何颠覆和重构知识体系。其一,中世纪的政治秩序是从分裂到多元的角度转化。通常认为,中世纪是分裂的。黄教授指出,分裂只是我们看待这段历史的角度之一。分裂意味着一种无序的状况,而转换视角后我们会发现,分裂本身也是一种多元的存在,是丰富的而非单线条的。黄教授从“市镇的自治”“大学的诞生”两个例证出发,具体阐述了中世纪多元秩序之下如何催生了文明的进步。其二,中世纪的思想从愚昧停滞到传递文明的考察范围扩展。中世纪并非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思想是愚昧而停滞的,若我们将考察的范围不局限于教皇控制力较强的地方,就会发现中世纪的思想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生生不息,同样接续和传承古典时期的思想,扮演了文明的传递者和保存者角色,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延续了火种。黄教授从“奉行政教分离的威尼斯人”“热衷人文主义的佛罗伦萨人”两个例证出发,指出中世纪不是思想与知识的沙漠,而是保存了古典时期的智慧,通过威尼斯人和佛罗伦萨人等中介者传递至启蒙运动时期的人们,而后绵延传递至全世界。
讲座的第三大部分黄教授谈论了中世纪的“宪法学”遗产,概括了中世纪的知识对现有的研究工作有何反哺作用和启发意义。我们往往将17世纪作为共和主义、分权思想与法治思想等伟大思想的起点,惊叹于思想家们非凡的智慧与超人的勇气,但若回溯他们之前走过的路,会发现思想繁荣并非一日之功,中世纪是最重要的连接时代。威尼斯的漫长历史中保留了丰富的共和制经验与学说,因此共和主义不仅只是古罗马时期的残缺历史片段,更是一种从未中断过的传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得到了新的验证。与此同时,中世纪多元的政治架构看似“无序”,却并非无为,毋宁说刺激了思想进步。中世纪权力无法集中的情况耦合了多元的政治架构、分散化的权力配置,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大学的创建与学术的蓬勃发展,进而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最后的交流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问,畅所欲言,黄明涛教授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解答。整场讲座脉络清晰、内容丰富,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黄明涛教授对中世纪鞭辟入里的思考,对相关问题的独特看法使得同学们理解中世纪有了崭新的视角,亦提醒同学们反思过去对中世纪的刻板印象,要看到中世纪中蕴含的对于近现代政治文明与个人权利极为关键的宪法种子。黄明涛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师生们带来了学术盛宴,参与讲座的同学们无不感受到了法律的魅力。作为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一环,本次讲座取得圆满成功。(图文:李殷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