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术沙龙丨第19期:质疑加重情节的作用变更

发布者:高地发布时间:2022-03-22浏览次数:804

第十九期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学术沙龙于2022年3月2120:00于线上会议室进行,本次沙龙东南大学法学院2020级博士生龚珊珊以“质疑加重情节的作用变更”为题进行论文报告。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邓毅丞、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张弛、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助理研究员谢超为本期沙龙特邀嘉宾,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张欣瑞、杨宸宇担任评议人,澳门大学博士生严小翔担任主持


报告人龚珊珊从同案引入,对加重情节的作用变更的理论适用可能性质疑,并通过分析理论适用根据的争议情况,对相关实践难题的解决路径进行思考。

随后,各位评议人及特邀嘉宾依次对论文发表各自看法。

评议人张欣瑞认为,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行文思路,从读者视角来看,能引起阅读兴趣。第一章用经典案例引出问题,第二章从理论上否认“加重犯作用的变更”,第三章提出“加重犯作用变更”理论的替代方案来解决实践问题,结构合理。建议进一步强化章节标题的命题感,让人看到小标题就明白本文的核心思想。但为了强化本文的论证力度,建议多找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并按文中的理论展开分析。一名学者论文中提出的案例,往往是为了自己的理论“量身挑选”的,天然具有“主场优势”。除了观点上对张明楷教授进行质疑,案例群也需要形成对抗。

评议人杨宸宇认为,首先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实践也具有关照性,自己与论文的观点也是一致的。案例中“冒充军警行为”是压制被害人反抗的暴力、威胁行为的手段组成,将案情中行为逻辑进行整体评价而得出加重情节变更为基本犯构成要件的论断的问题在于对冒充军警行为进行被害方视角下的事实认定,而这种认定是一种近乎主观心理认定,在司法实践中较为困难,因此该案适用价值较低;其次关于论文的结构,整篇文章结构清晰,由案例引出加重情节变更作用理论,再从争议点入手进行理论分析对原理论进行质疑与驳斥,最后落脚在司法实践中此类难题的破解路径选择上。这三个部分中,文章的着重论证点应该在第二部分。但第二部分虽然提到了加重基础,并对此进行了罪质要求和法益侵害两个方面的解释,但此处的论证路径不太清晰,可以增添具体案例,使得理论论证的过程具象化,从而更能凸显本文的理论优越性;最后论文的第三部分不能很好的涵括在文章题目中,在文章题目和二级标题的修订上可以进行优化,使文章得行进脉络更加清楚,标题与内容映射关系更加明晰。

谢超研究从学报编辑的角度对论文提出了诸多文章体例方面的建议,并对摘要、参考文献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见解。

张弛老师赞同龚珊珊博士的理论观点,且同样认可文章所体现的消极刑法观。但认为文章可以进一步思考对案例分析中关于“胁迫”与“欺骗”的行为区分标准;另外文章从反驳体系完整但案例部分略显单薄,可以进一步充实;最后文章可以考虑“商榷”类文章标题处理方式,以凸显文章观点。

邓毅丞老师认为,选题新颖且非常有研究价值。文章的逻辑自洽、结构完整,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一定实践意义。但是也存在诸如案例类型不够丰富、文章标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文:龚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