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术沙龙丨第22期:法学论文写作与发表的经验分享

发布者:高地发布时间:2022-05-13浏览次数:1164

  第二十二期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学术沙龙于2022年5月12日晚上在线上会议室进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法学论文写作与发表的经验分享”。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李贤森、东南大学法学博士刘双阳、东南大学法学博士生童云峰为本期沙龙特邀嘉宾,东南大学法学博士生李修懿、袁佳音、马尚琦、韩笑、张耀源、秦长森担任与谈人,东南大学法学博士生吴腾担任主持人。

 

  主持人吴腾介绍了学院博士生学术沙龙的基本定位和发展历程,对出席本次沙龙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介绍,并表示热烈欢迎,感谢兄弟院校和同学们对学术沙龙的大力支持。接下来由特邀嘉宾就法学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进行分享,与谈人进行交流、提问。 

 

  李贤森老师结合自己的写作与发表经历谈了五个方面的建议:第一,把握个人长期发展与追求短期热点的关系,要注重持续的研究方向、研究阵地,形成自己的学术标签;第二,把握文章选题大与小的关系,注重站在编辑的视角确定自己的选题,增强文章的吸引力;第三,注重对文章的反复打磨与压缩,使文章的表述更加精炼;第四,正确看待文章的发表,要放平心态,不急功近利;第五,做好与编辑老师的沟通与反馈。

 

  刘双阳博士围绕论文的写作和投稿进行了分享:第一,要注重选题的领域和深度,结合自己的兴趣持续深耕研究,为博士毕业论文选题奠定方向;第二,在做好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法学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关注不同学科的前沿问题,保持学术好奇心和敏感度,对已有的知识不断更新和重塑;第三,注重论文写作的学术性、创新性、逻辑性、规范性;第四,保持发表论文的耐心,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向核心期刊迈进。

 

  童云峰博士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心得和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五个方面建议:第一,注重与导师的日常学术交流,包括学术思想、写作心得,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第二,要转变思维,要结合期刊的选题和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行写作;第三,要注重经验交流,在多写、多改的同时,适当参加学术论坛、会议,主动交流学术观点,学习他人的经验,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第四,要海纳百川,跳出法学的思维框架,接受各种思想和理论,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第五,要注重写作的规范性,注意论证的层次性和结构性,引用文献尽量坚持名刊、名家和名篇原则,把表达的命题贯穿于文章始终。

 

  与谈人李修懿、袁佳音、马尚琦、韩笑、张耀源、秦长森分别向三位特邀嘉宾请教自己在论文写作和发表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三位嘉宾一一进行了精彩的解答。

 

  本次沙龙较为火爆,参与人数近百人,问题讨论非常激烈,在同学们的恋恋不舍中,三位特邀嘉宾的精彩分享也接近了尾声。通过本次沙龙,让同学们认识到挖掘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扩大了我院博士生学术沙龙的影响力。最后,主持人吴腾再次对出席本次学术沙龙的三位特邀嘉宾和六位与谈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感谢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学院博士生学术沙龙的大力支持,并宣布本期学术沙龙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