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期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学术沙龙于2022年6月20日晚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本次沙龙由东南大学法学院2021级博士生马天一以“数据中心实现‘双碳’目标的算法赋能及其软法治理”为题进行论文报告,并且特别邀请了我院王禄生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于冲副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以及中国政法大学孙跃元博士生、东南大学法学院李飞宏博士生、吴腾博士生作为评议人。
沙龙伊始,马天一对所有参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讲明沙龙主题、沙龙流程并介绍了两位特邀嘉宾与3位评议人。
马天一博士生就其“数据中心实现‘双碳’目标的算法赋能及其软法治理”一文进行汇报,在论文的选题背景、框架、内容等方面做了大约15分钟的报告。随后,评议人依次对论文发表各自看法。孙跃元博士生提出,论文以“双碳”目标为选题方向具有一定意义,但文章理论性稍显不足,应当在成熟的部门法教义学框架下讨论具体治理路径,例如可以借鉴英国法中的公共妨害理论、增加更为具体的算法风险等级划分等。李飞宏博士生提出,文章当下提出问题不够明确,从谋篇布局上略显逻辑断裂,如对算法内生风险的论证不够明确等。并且,文章缺乏对软法中存在价值偏好矛盾、缺乏审查机制等软法治理本身缺陷的讨论,建议对这一部分进行补充。吴腾博士生提出,文中介绍软法治理优势部分应当适当删减,算法赋能跟“双碳”目标关联有待进一步论述,关于多元共治等论述过于表面化且不具有必要性,可以以信用制度对文中的责任制度进行替代等。
之后,两位特邀嘉宾围绕报告论文进行了专家点评。
王禄生教授肯定了我院博士生沙龙对于个人发展与学术研究的意义。对于报告论文,王老师认为,数据中心实现“双碳”目标存在两个主要研究视角,分别为报告论文提到的大数据技术赋能“双碳”目标实现,以及数据中心建设本身如何实现“双碳”目标。王老师指出,现阶段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第一,题目关键词过多,需要进一步精简使之清晰。第二,文章引言部分不够吸引读者,没有体现出文章的问题意识与研究必要性,这也导致了文章结构类似于教科书。应当结合大数据技术在实现“双碳”目标时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引出软法路径的证成与展开等内容。
于冲副教授作为报告人的硕士导师,在总结报告人一贯学术经历的基础上提出,报告人的研究内容倾向于紧追热点并且领域分散,从长期来看可能不利于个人发展,在读博阶段应当注重打牢基础,在具体领域深入钻研,力求创作出代表学术视野的作品。关于报告论文,于老师提出论文题目中的“双碳”目标、算法赋能、软法治理逻辑关系不够,尽管题目新颖但较为晦涩,应当对题目进行进一步完善。在研究对象上,应当进一步聚焦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目前论文欠缺实质内容,属于在现象层面进行阐释的论文,所提到的路径等也流于形式,整体上看学术性也有待提高。
在沙龙尾声,报告人马天一对特邀嘉宾与评议人所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表明自己在沙龙中学到很多写作知识并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今后会不断完善,努力提高论文质量。同时,马天一号召各位同学投身到与实现“双碳”目标相关的法学研究中,为国家战略贡献东大法学智慧。最后,马天一感谢各位参会人员对我院沙龙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并特别感谢刘阳阳班长对沙龙一直以来的辛苦组织,鼓励大家关注我院公众号“东南法学”,并宣布本期学术沙龙取得圆满成功。(供稿人:马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