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大数据与互联网法学青年学术沙龙顺利举行

发布者:魏文杰发布时间:2023-06-25浏览次数:290

2023年6月21日下午,第十三期大数据与互联网法学青年学术沙龙在东南大学法学院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会议室顺利举行。次沙龙由徐珉川副研究员主持,社科处处长王禄生教授、法学院冯煜清副教授、任丹丽副教授、杨洁副教授、苗泽一副研究员、邢晨曦老师、王苑老师、毕胜老师、朱珊珊老师及司法大数据基地学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法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罗琴以“预测性大数据证据的制度困境及其应对”为题做了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预测性大数据证据的“预测性”“必要性”“证据性”等特性,并从预测性大数据证据的实践样态、预测性大数据证据与传统证据能力制度间的冲突、大数据证据的困境应对三个方面,对论文进行详细阐述。



 

在交流环节,法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龚善要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对预测性大数据制度研究的理论价值、选题新颖性进行了总结,并建议进一步凝练聚焦论题范围。法学院王苑老师建议,论文写作需要进一步凸显问题意识,做到读者友好型写作。任丹丽老师、杨洁老师、苗泽一老师、朱珊珊老师对罗琴报作出了点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王禄生教授总结预测性证据是当下大数据与证据制度结合的亮点与特色,并对论文的必要性、紧要性、实在性等方面的提升提出了建议。


 

法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赵艺以“ChatGPT与法律人工智能:碰撞与调试”为题做了报告分享。报告从传统法律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和发展历程展开,介绍了专用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的区别、分析了ChatGPT在法律领域的应用与局限性,最后提出以领域本体论嵌入的融合学派进路的解决方法。



 

在交流环节,法学院毕胜老师从计算机的技术细节、相关专业概念的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指导,对论文提出了详细的完善建议。2022级博士研究生孙宇对报告的选题、结构和内容进行了点评,同时建议在报告现有基础上增加与具体人工智能制度规则互动的内容。邢晨曦老师、冯煜清老师、徐珉川老师等从法律社会学研究、法理学概念性研究、法律文章写作等多方面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最后,王禄生教授对本次学术沙龙进行总结,表示现阶段的数字法学研究可以从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角度,展望技术与法律的嵌入和司法制度的改革,尤其要关注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经典理论对话,进一步提高论文深度和可读性。第十三期大数据与互联网法学青年学术沙龙在热烈的学术探讨氛围中,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