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数字法学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魏文杰发布时间:2023-08-29浏览次数:176

2023828日下午,由东南大学法学院、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基地主办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数字法学建设研讨会”于东南大学九龙湖宾馆举行。原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绍林、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所长郭宗明教授、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周水庚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王锴教授、北大法宝立法运营总监曹琴、《政法论坛》编辑部编辑阮晨欣莅临本次会议。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欧阳本祺教授,社会科学处处长王禄生教授,数字法学团队杨洁副教授、徐珉川副研究员、苗泽一副研究员、邢晨曦老师、刘一帆老师、王苑老师、毕文轩老师、毕胜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东南大学法学院徐珉川副研究员主持。



会议伊始,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东南大学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禄生教授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东南大学数字法学学科建设情况。王禄生教授表示,东南大学数字法学建设始于2014年,是国内最早开展数字法学交叉学科研究的院校之一。一直以来,学院始终以服务智慧法治建设为己任,以全国首家“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为依托,采取统筹规划,文工交叉,综合施策”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在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智能应用研发以及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展望未来,东南大学数字法学旨在打造集“理论研究、决策咨询、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内数字法学研究高地,还请各位专家把脉会诊。



原天津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高绍林主任委员认为,数字法学的本质,是研究未来法学如何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问题。网络、数据、算法、算力与应用,是人工智能的五大基本领域,要运用法学理论与立法工具回应新兴问题。数字立法,应当鼓励创新、促进发展、保障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并注意个人信息保护。未来的数字法学的发展则必须和数字技术相结合,实现法律原则规则化,法律规则规范化,法律规范标准化,规范标准代码化,法律活动智能化。



北大法宝立法运营总监曹琴指出,数字法学在产业界的延伸发展,被称为法律科技。总体而言,信息化与智能化是法律科技的两种不同面向,而起草辅助和审查辅助等功能模块,属于典型的智能科技。数字法学的产业化需要大量兼具法学专业知识与计算机专业知识交叉背景的优秀人才,这有赖于东南大学等数字法学人才培养院校进一步打通学科壁垒、促进协同育人。



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所长郭宗明教授指出,惯性的理科思维会影响新工科建设,而惯性的工科思维同样会影响新文科建设。数字法学等新文科建设,不能单纯以兴趣探索为导向。东南大学法学院可以进一步以成体系建制化模式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在厘清自身学科定位、找准文理交叉的结合点,并促进学科知识的增长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周水庚教授指出,目前数字法学的学科属性尚未完全明确,法学与计算机专业的交流仍相对较少。数字法学的师资队伍建设、青年人才培养、就业需求匹配等重大问题上,尚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未来,东南大学法学院应当进一步关注国家战略的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在厚实学科基础、做好调查研究的前提下进一步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