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清:法学论文如何撰写题目和摘要? 谭冰霖:法学论文如何论证和行文?

发布者:魏文杰发布时间:2023-11-14浏览次数:240


为进一步落实东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工作,法学院组织开展了论文写作培训系列讲座。2023111114:00,法学核心期刊《法学》专职编辑郭海清老师与《法商研究》主编助理、编审谭冰霖老师应邀来到东南大学法学院,先后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法学论文如何撰写题目和摘要?》与《法学论文如何论证和行文?》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立深老师主持,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刘启川老师与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樟林老师为与谈人。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吸引了数百名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法学师生参与此次学习,反响热烈。在讲座正式开始前,东南大学法学院于立深教授对两位老师进行了介绍并向他们表达了热烈的欢迎,郭海清老师与谭冰霖老师也表示非常高兴能与各位师生分享自己的经验与体会。



讲座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由郭海清老师围绕“法学论文如何撰写题目和摘要”这一主题开展。首先,郭海清老师介绍了题目、摘要的作用。郭海清老师指出,要在最短的时间了解一篇论文的全貌,往往要先读题目和摘要。题目和摘要能让读者在读正文之前,了解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核心观点是什么,主要的论据和逻辑层次等,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判断文章的学术价值。题目和摘要是一篇文章研究成果的精华所在,理应在学术研究中受到重视。准确认识题目和摘要的功能,对于提升论文的质量、增加投稿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紧接着,郭海清老师强调了要明确题目、摘要和正文的关系。郭海清老师指出,明确题目、摘要的作用之后,除了要撰写合格的摘要,还要理解二者与正文的关系。先有全文的扎实研究,题目和摘要才有基础。从时间上看,题目和摘要的初稿,可以在正式论文之前,可以和论文同步,也可以在正文完成之后。从内容而言,题目和摘要既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独立于论文而存在。

最后,郭海清老师介绍了如何撰写题目和摘要。郭海清老师指出,题目要做到“精”“准”,忌冗长、模糊。题目要直接体现文章的核心观点,要体现文章研究的问题。摘要应基于文章的论证结构,即一二级标题为主线,提炼文章的要义,反映文章的重点内容。

与谈环节,于立深教授结合自己在研究生期间第一次发论文的经历谈了自己的感想,对郭海清老师分享的内容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并表达了感谢。



讲座的第二部分,由谭冰霖老师围绕“法学论文的论证模式”这一主题开展。首先,谭冰霖老师以“何为论证?”这一问题进行引入。谭冰霖老师指出,论证的战略目标是证立论题,论证的战术目标是证明论点。论证是说理而非说教,论证强调“以理服人”,阐明得出观点或所持立场的理由,并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水准。论证要言必有据,避免自说自话,要事实充分、文本准确、数据可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究问题。

紧接着,谭冰霖老师介绍了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行文表达和文档设计。谭冰霖老师认为,论证结构的关键在于逻辑性。在论证结构上,他向我们介绍了三段论式论证结构、纵深式论证结构和“伞形”论证结构三种典型的论证结构形式。三段论式论证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升主题的结构。纵深式论证结构即层层发问、层层推进,适于思辨性较强的论文,或法律解释、案例分析、历史考据类论文。“伞形”论证结构即提出分析框架,分别逐一展开,完成写作目的的结构。



在论证方法上,谭冰霖老师介绍了文本/规范论证、体系论证、历史/目的论证、社会科学论证和论证的常见误区。谭冰霖老师指出,在论文写作时一定要从法条出发,广泛搜集、援引各类法律材料和权威意见,同时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谭冰霖老师指出,行文表达的严谨性要极为重视。论文的用语一定要表意准确,要规范使用实证法上的明确表述,在没有足够把握时不要轻易模仿大家的行文风格,要力求语言精炼。此外,在文档设计上,谭冰霖老师指出要注意注释体例、完善导航窗格和注重排版美学。



与谈环节,于立深教授对两位老师的分享进行了总结——两位老师理性、优雅地指出了当前法学论文写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方法不少但有点乱。于立深教授强调,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研究时一定要有章法,论证要有力量、有逻辑。鼓励同学们一定要在讲座结束后好好领悟老师们的经验之谈,在学习中多多实践,多多练笔。



提问环节,线上线下的同学们均积极参与。有同学提出,如何在写作时避免摘要和结语重复的问题。两位老师结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耐心给予解答:“首先需要明确,摘要不是正文的一部分,摘要与正文的逻辑紧密关联,需要提炼正文的要义。而结语是回应导言提出的问题,是正文中的内容。”此外,同学们还问到了怎样投稿效率更高、交叉学科论文投稿是否存在风险等投稿技术上的问题,老师们一一予以了回应。



提问结束后,于立深教授再次向郭海清老师、谭冰霖老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最后,参与本次讲座的各位老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