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东南大学法学院组织论文写作培训系列讲座。继宋华琳教授带来的专题讲座《法学文献如何查找与阅读?》收获热烈反响之后,2023年11月8日14:30,《政治与法律》专职编辑、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姚魏研究员应东南大学法学院邀请,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法学论文如何选题?》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鸿志老师主持,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登峰老师以及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刘启川老师作为与谈人。讲座共吸引了500余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法学师生共同学习,反响热烈。讲座开始前,东南大学法学院孟鸿志教授对姚魏老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姚魏老师也表示十分高兴能与大家分享关于选题的经验。
讲座伊始,姚魏老师推荐了《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梁慧星著)、《法学论文写作》(何海波著)、《文心法意:法学写作思维六讲》(阎天编)三本法学论文写作指导书籍,指引同学们系统认识法学论文写作。此后,姚魏老师强调了论文选题的重要性,认为“选题不仅仅是拟定题目,更是学术规划的起点”。作为核心期刊编辑,姚魏老师告诉大家,在审核论文时,通过选题可以筛除80%的文章,以此证明刊物对选题的重视。
接着,姚魏老师对本次讲座的主题进行拆分,首先提出“什么是法学论文?”这一问题。对此姚魏老师首先阐明了法学的概念,认为法学不是自然科学,而是规范科学和实践科学。法学的根基在于法教义学。法学的核心工作是对复杂的规范进行类型化,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和思考框架,并设定分析策件的典范论证步聚,为规范的适用提供统一的、标准的概念和结构,从而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确定性的指引。法学研究的对象是“权”,法学问题的结论是合法与非法。
紧接着,姚魏老师将法学论文与其他文体相区分,认为法学论文首先是学术作品,不是案例分析、新闻评论、学科综述、理论文章、课题报告,而是专门、系统的学问,其中必须要有学术命题、学术话语、理论框架。在区分法学论文与其他文体之后,姚魏老师又对法学论文作出进一步划分,包括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论文。他认为,学位论文是能力考察而学术期刊论文则是需要选拔的。
明确何为法学论文之后,姚魏老师详细讲述了法学论文的选题方法。姚魏老师认为,法学论文的开题肩负着:确定研究对象、确立命题假说、配置研究方法、设计论文提纲、拟定研究计划这五大任务。选题的来源包括:跟随法学界的热点、导师的指定或建议、发自内心的喜爱、基于职业规划、有研究基础以及突发灵感。选题的具体路径包括:法律案例、生活实践、规范冲突、理论争议、历史感知以及地区比较。对选题要求包括:1.研究的对象必须具有规范性;2.规范分析法为主,其他分析方法只是辅助;3.必须要有一个核心命题。选题必须匹配法学专业的思维特点,包括:规范性特征、体系性特征、以归纳为主、层级性或阶层性、类型化思维、精准化思维、保守性思维、求异的思维、学术想象力和比较借鉴的思维。
学位论文选题应当注意:从法律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出重要学术议题;要清晰地认识该选题在学科体系中具体位置;要尽量将核心文献穷尽,充分把握研究现状;根据需要对研究对象做概念加工和范围界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选择应用性或理论性选题;要根据约束条件确定选题的难度;尽量找到可以做递进式论证的选题;论题要能够容纳足够多的理论争点;选题至少要做到问题新、材料新、方法新和结论新中的一至两个。学位论文选题的禁忌包括:不选没有实际价值的选题;不要紧跟热点,尤其不要跟随立法项日;选题不追随政治话语,也不要引起政治争议;选题不要承载学术以外的价值追求;不要选择理论争点过少的问题,哪怕意义再重大;选题本身不能出现常识性错误。选题的步骤分为:1.基础性阅读+参与法律实践+灵感涌现;2.初步拟题+框定研究对象+形成命题假设;3.定向收集文献+泛读所有文献+精读重点文献;4.确信选题意义重大+确证假设命题的成立+找寻证成命题的方法;5.撰写开题报告+听取导师、同学的意见+学科专家论证+调整开题报告。
讲座最后,姚魏老师表达了对论文选题的感悟,认为论文选题看似是论文写作的最初环节,是作者学术灵感爆发后的“临门一脚”,但实际上是作者学术积累和理论眼界的集中体现,区区十几个字凝结着他们的智慧与辛劳,进而成为学术论文写作成败的关键,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细致拿捏。
与谈环节,杨登峰教授感谢了姚魏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认为姚魏老师的讲座内容给予他极大启发,特别是关于“什么是法学问题?”“什么是法学论文的选题?”这两个问题。杨登峰教授指出,姚魏老师提出法学研究要与法学思维方法相匹配,阐述深刻,见解独到,希望姚老师可以在未来出版一本有关法学论文写作方法的专著,供大家学习。
刘启川教授再次对姚魏老师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发表了他对于本次讲座的认识。他认为,本次讲座的内容是“选题方法的方法”。姚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十分具有启发性。刘启川教授鼓励同学积极思考、积极实践,从姚老师的讲座中好好学习,发现更多新的、有意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