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东大学法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最早源于1927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院的法律系。1928年5月,学校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立法学院,首任院长为著名法学家谢冠生教授。时年中央大学法学院人文荟萃,名流云集,为中国法学一时之冠。东南大学1995年成立法律系恢复法学专业,2006年复建法学院。经过二十余年发展,法学院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日益提高,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已形成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级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法学院拥有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和省部级人才66人次,拥有国家级科研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基地12个。近年来,根据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东南大学法学学科稳居全国前10%。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一部分
2023届毕业生就业概况
法学院2023届毕业生共有180人,其中本科毕业生82人(含法学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14人)、硕士毕业生89人、博士毕业生9人。全体2023届毕业生中,男生共53人,女生共127人,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2.4。
图1 2023届毕业生不同学历层次性别构成
法学院2023届毕业生生源地涵盖了全国26个省级行政区,按所占比例依次为华东地区110人(61.11%)、华中地区21人(11.67%)、华北地区17人(9.44%)、西南地区17人(9.44%)、西北地区8人(4.44%)、华南地区5人(2.78%)、东北地区2人(1.11%)。
第二部分
202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在我国不断加强法治建设的背景之下,法学学科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法学院毕业生去向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涵盖国家立法、司法、行政、检察机关、各级各类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法律服务机构、仲裁机构、各类企业等。
法学院2023届毕业生总计180人,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9.44%。其中,82名本科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100%,89名硕士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8.88%,9名博士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100%。
法学院就业特点和就业前景概述
(一)就业特点
法学专业办学特色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法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法律人才。东南大学法学院坚持培养忠实于宪法、能够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法律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
(二)就业前景
从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法治建设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组织重视对法律专门人才的吸收与培养,例如近些年,法学院投身基层法治事业建设的毕业生正在逐步增加,而且各经济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也较为突出,使得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平台更加开阔,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第三部分
202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特色
1
全院联动齐抓共管
组织机制双重保障
法学院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全面压实责任,落实多方协作,形成全院抓就业、促就业的工作格局,一对一、点对点确保实现全员就业这一根本目标,坚持推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机制。
组长:欧阳本祺(法学院院长)、刘启川(法学院党委书记)
副组长:陈韵(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成员:单平基(法学院副院长)、熊樟林(法学院副院长)、费倩倩(法学院团委书记兼本科生辅导员、就业工作专员)、闻昊(法学院团委副书记兼研究生辅导员)、张运昊(班主任)、张越(班主任)、万千慧(班主任)、李琳(兼职辅导员)、李昕月(兼职辅导员)、李佳欣(兼职辅导员)。
2
建立周反馈机制
通过动态台账加强对学生求职状态的跟踪,建立学生个人求职档案,做到每周更新一次,通过建立学院未就业毕业生动态信息库和就业指导帮扶台账,按照拟升学出国、正在求职、暂不就业、等待签约等情况分类统计,及时掌握学生求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学生求职状态变动,做到“一生一策”精细化管理,引导毕业生科学定位、合理择业。
3
开展多元化就业活动
满足学生多样化求职需要
近一年多以来,法学院先后举办40余场就业相关活动,包括举办鸿图大讲堂系列讲座、召开选调青春故事汇分享、实施职业规划月活动、开展领航研习营、推进生涯规划训练营、策划职业规划大赛等。2023年2月至5月期间,学院组织本研毕业生共108位同学进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大成律师事务所等多家单位实习,在此基础上法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攀升,2023年8月,2023届毕业生陈旭鑫同学高质量就业相关事迹被《科技日报》报道。
4
“启航”讲堂系列进行时
职业规划一对一
为提高毕业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法学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始终坚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原则,完成一对一生涯规划咨询,坚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学院充分利用校级的就业资源,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面试训练营”、生涯规划训练营、“直面职场”专项培训、“就业政策”专项培训等就业指导活动,来提升就业能力。同时,积极邀请知名校友、往届毕业生、企业领导、律师、法官等来校开展交流活动,对毕业生的求职就业开展指导。
5
全面深化访企拓岗
创新职业规划导师制
法学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在高校就业季,学院积极开展院领导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并着力增强宣传引导工作,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为我院毕业生拓展就业岗位。
法学院创新职业规划导师制,通过举办职业规划导师聘任仪式暨法科生就业发展座谈会将校外就业资源直接引入学校,借助职业规划导师优质的资源优势、丰富的工作经验,给法科生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参考建议,并在此基础上与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江苏省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6
成立就业服务中心,整合院内资源,提供专项就业服务
依托全校首家学院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职场体验、信息传递、质量评估、跟踪访谈等服务,全面开展各类就业指导及生涯教育活动,取得优异成果。继本科生严子涵同学荣获“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人物”称号,本科生高佳逸、李梓铷先后在江苏省第十七届、第十八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斩获特等奖、一等奖。这是我院自2019年起第四次晋级江苏省总决赛,费倩倩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研究生焦小容在江苏省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训中获“省级优秀学员。2023届毕业生4人获“东南大学至善奋斗奖”一、二等奖。
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
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