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院孙铭月同学荣获2024年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法律文书写作大赛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4-06-11 发布人:

  62日,由厦门大学法学院主办,福建天衡联合律师事务所协办,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术指导单位的2024年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法律文书写作大赛圆满落幕。我院2023级法律(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孙铭月同学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2024年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法律文书写作大赛一等奖

本次大赛以法律文书写作为载体,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评审专家包括各高校的资深专家学者以及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大赛初赛以官网公布试题、线上投稿的方式完成,吸引了来自全国211所高校的3084位优秀学子参赛。经过激烈角逐,共83位选手进入复赛,按要求以线上方式在三小时内完成一份法律文书的写作。我院孙铭月同学以优异的成绩挺进决赛,在决赛现场以限时作答的方式进行法律文书撰写。复赛和决赛均不允许使用网络资源,充分考验了选手的专业知识和文书写作能力。经专家评审委员会匿名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7名,优秀奖15名以及最佳组织奖5个。我院孙铭月同学荣获一等奖



此次获奖是继2022年张笑晗同学荣获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法律文书写作大赛一等奖后,我院学子第二次斩获的全国一等奖,是法律硕士培养的又一标志性成果!自大赛公告发布以来,我院高度重视、积极动员、整体规划,在初赛阶段就邀请校内外专家对报名学生进行赛前辅导和文书点评,进入复赛和决赛阶段,更是全方位、细致化地部署赛前指导,邀请实务部门专家进行一对一讲解,从理论知识、方式方法、实务解决等角度提升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

我院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高度重视法律硕士法律文书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不断拓宽法律硕士实践能力提升渠道,继续探索和推进法律硕士实践教学改革,为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高素质法治后备人才。



孙铭月获奖感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选手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东南大学的孙铭月。今天,我作为本届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文书大赛的参赛选手代表,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收获,内心感到无比激动。

首先,感谢学术指导单位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主办单位厦门大学法学院,以及协办单位,为我们全国各高校的选手提供一个施展拳脚、互相切磋的宝贵平台。其次,也要感谢在台前幕后辛勤付出的各位老师和志愿者同学们,是你们保证了我们从初赛、复赛再到决赛都有一个舒适、稳定的比赛环境。

本次比赛正式启动时,我们东南大学法学院的欧阳本祺院长和熊樟林副院长便高度重视,邀请了多位校内外老师对同学们进行培训并针对性地提供文书修改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法律文书写作方面的问题所在,并得以借着大赛提供的优质试题进行改进和提升,学会将理论知识和实务案例良好结合。在复赛和决赛阶段,东南大学法学院邀请了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的王卫东律师、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的张玖文律师等多位实务专家为我进行多次文书写作培训和交流,使我得以在紧凑的备赛时间内深入了解各类法律文书的写作目的、写作规范和写作要点。各位指导老师们严谨认真的态度也让我领悟到了法律职业的崇高使命和对公正的不懈追求。

法律文书作为司法活动的重要记录和展现,是我们法律人才实务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本次大赛的三轮比赛,我深刻体会到了法律文书写作的魅力与挑战,也对法律文书写作有了更为深入和具体的理解。以下我想简要谈一谈,在整个法律文书比赛当中总结出,对我个人而言比较重要的几点经验:

一是法律检索能力。一份优秀的法律文书绝非空中楼阁,而是需要大量准确的资料作为支撑。在初赛时,赛事要求并未限制使用网络资源,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大赛所给题目,提炼关键词,在各大法律数据库进行法律检索以确保正确适用法条,并通过提取案件核心问题进行类案检索,为我们取得案件“突破”的切入点。我相信无论是初出茅庐还是经验老道的法律人,法律检索都会贯穿我们整个法律生涯。

二是逻辑分析能力。本次比赛考察了多种文书类型,既包括刑事、民事判决书,又有行政代理词、公诉意见书,但我认为,各类文书本质都是一个论证的过程,需要由逻辑分析能力作为底层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做好法律基础知识的积累,广泛阅读并学习优秀法律文书的写作思路。在具体撰写文书时,结合个案特点,当繁则繁,当简则简,优化篇章结构,逐层分析,增强文章的法律说服力。

三是说理能力。法律文书不但是法律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更承担着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增强人民群众可接受度的作用。因此,在判决书等法律文书的写作过程中,既要运用法言法语,又要将事理、法理、情理相结合,让案件当事人既解开“法结”又解开“心结”。

此外,我认为,我们对法律的学习,不应仅限于记忆和复述,而应深入其精神,领悟其价值。在这条法律之路上,我们不仅要坚守原则,更要以法律为工具,去感知社会的温度,去倾听人民的声音,将法律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用我们的知识和热情,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最后,由衷感谢我们东南大学法学院的欧阳本祺院长、熊樟林副院长、各位辅导老师和我的导师邢晨曦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各位校外指导实务专家提供的宝贵帮助,以及我的家人和朋友们对我的鼓励!再次感谢大赛组委会的肯定,也很荣幸能和各位参赛选手们相聚于此,让我们一起为成为优秀的法律人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孙铭月)



Copyright © 东南大学法学院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