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看似言辞之快,实为隐形利刃。从抵制恶语出发,共筑法治长城。
团队简介
东南大学“言行止暴”社会实践团队由法学院费倩倩老师、冀洋老师指导,团队成员由法学院4位学生组成。本次社会实践与挑战杯项目研究同步展开。言行止暴小组运用该团队优秀项目基础,内化学习前沿研究成果。同时,积极展开社会调研,通过发放问卷、走访调查的方式为学术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与实践依据。并将研究内容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新质生产力,在深入钻研与积极转化的过程中为网络世界的清朗净化贡献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团队深知预防网络暴力的重要性,积极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开展普法宣传。成员们带着“预防网络暴力,共建和谐网络”的理念,前往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水塔街社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伦壁县和南京市江宁区邵武社区,与当地居民面对面交流,通过讲解案例、发放宣传资料、模拟法庭等形式,普及网络暴力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大家文明上网,理性表达,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课程实践
01 内蒙古包头市
2024年7月,“言行止暴”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水塔街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增强预防网络暴力的能力。
团队成员首先介绍了网络暴力的定义、表现形式和危害,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让居民们了解网络暴力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随后,模拟法庭正式开始,由听众们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律师等角色,按照真实的庭审流程进行审理。庭审过程中,各方当事人围绕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辩论,法官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依法作出了判决,并解释了判决理由,让居民们直观地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正义。
模拟法庭结束后,团队成员还对网络暴力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详细解读,与社区居民共同阅读普法宣传册,让居民了解网络暴力的法律性质和后果,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24年7月,“言行止暴”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伦壁县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团队成员首先详细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网络暴力的相关规定,让听众了解网络暴力的法律性质和后果。随后,通过案例分析,深入阐述了网络暴力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危害,例如引发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疾病,甚至可能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
最后,项目团队向听众讲解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例如收集证据、报警、维权诉讼等。同时,活动还设置了互动环节,居民们就网络暴力相关问题进行提问,项目团队进行解答,进一步增强了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03 江苏省南京市
2024年8月,“言行止暴”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邵武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南京普法活动以故事分享、原因分析和保护方式讲解的形式进行,旨在通过分享真实的网络暴力案例,让居民们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分析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并掌握如何保护自己不受网络暴力伤害的方法。
团队成员重点讲述了河南寻亲男孩刘某州案。刘某州是一个被亲生父母遗弃的男孩,他通过寻亲节目找到了亲生父母,却遭到网络暴力的攻击。网络暴民质疑他的寻亲动机,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和恶意诽谤,最终导致刘某州不堪忍受网络暴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分享结束后,团队成员从施暴者、受害者、造谣者、传播者等不同角度对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例如网络匿名性、缺乏有效监管、部分网民法律意识淡薄等,并讲解了如何保护自己不受网络暴力伤害的方法,引导居民们理性表达观点,避免发表不当言论,造成网络暴力,为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做出贡献。
总结与感悟
这些活动让社区居民在不自觉中学习法律知识,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还宣传了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在网络上尊重他人、理性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团队为社区居民们营造了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