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新文科背景下数字法学本科微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礼东二楼报告厅举行。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院长魏治勋教授、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陈亮教授、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副院长张其山副教授、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谢红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数字监督治理实验室主任邓矜婷教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数字法治实验室执行主任魏斌研究员、西北政法大学数字法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杨锦帆副教授、广州大学法学院数字法教研中心主任张玉洁副教授、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主任段陆平老师等莅临会议指导。东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单平基教授、东南大学未来法治与数智技术创新实验室主任王禄生教授、副主任杨洁副教授、张雪莲副教授、任丹丽副教授、余涛副教授、徐珉川副教授、毕文轩老师、毕胜老师及实验室硕博同学参加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徐珉川副教授、杨洁副教授主持。
在会议开幕致辞环节,东南大学法学院单平基副院长首先对与会专家莅临指导此次研讨活动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与感谢,并介绍了东南大学数字法学学科建设的理念和成果。
数字法学微专业建设负责人王禄生教授向与会专家会汇报了东南大学数字法学微专业建设方案。在法学院支持之下,依托未来法治与数智技术创新实验室申报的“数字法学”项目是获东南大学首批立项的15个微专业建设项目之一。该微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掌握数字科技和数字经济等跨学科知识、具备在数字法学领域继续深造潜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专业建设拟以“特色课程+特色元素融入传统课程”思路建构课程方案,并面向全校本科二年级学生招生。王禄生教授在汇报建设方案的同时,谈及了微专业建设目前面临的困境和难点,围绕课程设置、师资团队、教材选择、实验设计四个方面向与会专家征求宝贵意见。
在主题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分享了所在单位数字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工作经验。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陈亮院长强调了法学教育在法律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围绕西南政法大学科技法实验班的建设经验,提出了“为法科学生植入科技基因”的培养理念,并介绍了该理念指引下法学类、融合类、技术类课程的设置方案。同时,陈亮院长也强调,举办学术会议、学生刊物、读书会等形式利于营造学术氛围,引入企业合作等方式也有助于弥补“法律-技术”融合难的不足。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谢红星副院长介绍了其所在学院数据法学专业的建设情况。围绕数字经济时代急需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需求,该专业结合数字财经大学学科优势,在培养方案中融入经济学、数字科学等交叉学科课程内容,并通过法律科技工坊、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创新培养模式,推动“精法律,通经济,懂数智”(LED)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张其山副院长介绍了“计算法学”特色班的情况。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是首个在本科阶段设立“计算法学”的院系。张其山副院长从顶层设计、师资队伍、课程方案以及平台建设等方面分享了学科建设的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数字监督治理实验室主任邓矜婷教授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数字法学人才培养的经验。邓教授表示,人大通过引入专职工程师建立了交叉研究院,新设了数字法学课程,对出版相关教材做出了支持。邓教授同时也建议,学校可通过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数字法学实训环境、探索师生跨校合作等方式,解决数字法学建设的核心问题。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数字法治实验室执行主任魏斌研究员介绍了浙大数字法治卓越本科班的建设经验。浙大数字法治卓越本科班的课程涵盖了法学、数学、编程、计算机等不同专业领域,并探索本硕贯通培养模式;通过案例研讨、法律大模型开发、开办国际期刊等方式,丰富人才培养与科研实践创新手段。
西北政法大学数字法学研究院杨锦帆执行院长分享了数字法学微专业的建设经验。杨院长介绍了数字法学研究院的背景和数字法学的发展历程,详述了由法律应用、基本原理和法律实务三大板块构成的数字法学课程设置方案,并展示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果;最后,杨院长也就推动数字法学从“微专业”到“真专业”进行了展望。
广州大学法学院数字法教研中心张玉洁主任、实验(实践)教学中心段陆平主任分别介绍了广州大学法学院数字法学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课程教学上,张玉洁主任从课程体系、学制、学费、学位证书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专业整体情况并提出虚拟教研室联合开课等设想。实践教学上,段陆平主任从全流程课程体系、校企政企协同育人、“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三个方面介绍了课程建设成果与难题。
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魏治勋院长介绍了该院在人工智能法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设经验和主要成果。魏院长提出,应增设数学、编程等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学术自立能力,并建议通过修改学制以及学位授予方案等方式提高人才质量。
自由讨论环节由东南大学未来法治与数智技术创新实验室副主任杨洁主持。杨洁副主任表示,本科微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学科建设目标存有差异,需要合理配置微专业所涉的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并明确生源的来源和去处。
任丹丽副教授首先对各位领导的经验分享表示感谢,提出宜将案例分析融入教学内容设计,并建议将传统法学课程基础部分嵌入现有课程以减轻学生压力。
张雪莲副教授谈及了学生选择交叉法学专业的动机,并建议将数字法学微专业设置在本科二、三年级,以符合学生学习需求。
与会的博士生们也分享了研讨会的学习心得与收获,并从学生视角对数字法学微专业的建设表达了个人想法和建议。
会议闭幕式上,王禄生教授总结了各高校数字法学微专业建设经验,并从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优秀生源交流机制等方面规划了未来的合作方向。
本次研讨会充分探讨了数字法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工作经验,为进一步完善东南大学“数字法学”微专业建设方案指明了方向,也为校际间数字法学人才培养合作奠定了基础。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推动东南大学数字法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崔容桢 任国红 常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