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东南大学“温锐法学大讲堂”法学前沿论坛第77期在东南大学法学院四楼会议室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廖诗评教授以“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备赛策略与经验”为题进行专题讲座。东南大学法学院冀洋副院长出席并主持了此次讲座,易波副教授、余涛副教授、于文婕副教授、叶泉副教授、张越副教授、贺颖昕老师参与与谈。
讲座伊始,冀洋副院长首先对廖诗评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与会师生详细介绍了廖诗评教授在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中的过往经历,强调其在指导参加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方面的权威性。冀洋副院长还介绍了东南大学法学院在今年的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中文赛中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并对将于7月份前往海牙参加国际比赛的同学们表示鼓励。
廖老师结合多年指导经验,从法律研究核心逻辑到案例应用技巧,为参赛学生提供了系统化指导,并针对当前国际竞赛面临的挑战提出建设性意见。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法律研究的核心。国际竞赛的制胜关键并非仅在于“讲好故事”,而在于扎实的法律研究能力。他详细解析了IRAC(Issue, Rule, Application, Conclusion)框架的应用,并指出法律逻辑的严谨性、专业术语的精准度,以及能否在论述中预埋引发法庭提问的关键词,是决定成败的核心。他通过经典案例“纳米比亚咨询案”演示了如何从判决书中提取法律规则(Rule),并强调需关注法官的推理过程而非单纯结论。许多学生误将案例中的抽象描述视为规则,但实际上,规则需从推论过程中提炼,并验证其是否具有穷尽性和可适用性。
廖老师还提出案例分析的三大要点:其一,抽离先例规则:从判决书中识别法官基于哪些事实和依据形成结论;其二,适用性验证:判断规则是否具备个案分析的灵活性,避免机械套用;其三,逻辑链构建:将先例规则与当前案件事实紧密结合,形成无懈可击的法律主张。他特别提醒,当判决中出现“个案分析”表述时,意味着规则需结合具体情境动态调整,备赛者需自主归纳关键因素。
廖诗评教授还建议备赛团队从法律主张入手,逐层拆解争议焦点,并通过反复打磨每一句话提升论述的精准度与说服力。谈及投身国际竞赛指导的初衷,廖老师表示,这不仅是为学生打开顶级律所和海外名校的敲门砖,更是培养其独立思辨能力的第一步。通过高强度备赛,学生将学会如何像法律人一样思考,这对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本次分享会通过理论讲解与案例实操相结合,为参赛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备赛路径。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廖老师的策略“直击痛点”,为后续备赛注入了强心剂。未来,我院将继续深化国际竞赛指导体系建设,助力学子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卓越法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