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丨素质赋能篇·民族印记 美育同行——拓印技艺里的文化传承与团结密码

发布者:魏文杰发布时间:2025-04-27浏览次数:10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凝聚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铜鼓拓印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壮族文化,亲身体验拓印技艺,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的理解与交流,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印记 美育同行——拓印技艺里的文化传承与团结密码”活动应运而生。


·技艺之源——千年拓印的文明脉络


领学人以“民族印记,美育同行”为主题,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带领同学们领略商周青铜铭文、秦汉碑碣石刻到壮族铜鼓纹饰的千年传拓史。拓印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项技艺不仅保存了历史信息,还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技术手段。壮族铜鼓拓印文化则是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分支,它将拓印与壮族铜鼓纹饰相结合,记录了稻作文明、自然崇拜等民族文化内涵。在当代民族团结进步实践中,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各民族精神纽带的“文化脐带”。



活动感悟

张慧芯:过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停留在书本上,这次亲手实践让我体会到传统技艺的严谨性。每个步骤都需要精准控制,稍有误差就会影响整体效果,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体现了古人对文化的敬畏。保护遗产不仅需要记忆,更需要将这种态度融入当代生活。

浑德孜:当不同作品并排展示时,我感受到一种无形的联结。虽然纹样各异,但对称、均衡的美学原则贯穿其中。我想,这是中华文化的共同基因,我突然明白,民族团结不仅是情感共鸣,更是深植于审美共识中的文化认同,差异之下,我们始终共享着对和谐之美的追求。

张倍源:本次活动让我重新思考美育的意义,过去认为美育只是培养审美能力,但这次实践让我发现,它更是理解文化价值的桥梁,传统技艺将实用与美学结合,用具体形式传递抽象的精神内核,这种知行合一的过程,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能激发对文化的认同感。


·体验之趣——指尖上的拓印课堂


当理论知识的脉络在脑海中清晰铺展,实践环节便成了最鲜活的课堂。领学人讲述拓印相关步骤,到场同学利用准备好的拓印纸、墨汁、拓包、鬃刷、喷壶、拓印板、塑料薄膜等材料,开始着手拓印体验。



同学们仔细清洁拓印对象表面杂质,在拓印对象表面均匀喷水湿润,将裁剪好的拓印纸平整覆盖在拓印对象上,轻轻抚平赶出纸张与拓印对象间的气泡,用鬃刷轻轻捶打纸张,使纸紧密贴合在拓印对象的纹理、字迹凹槽中。待纸张达到半干状态时进行捶拓,后用拓包蘸墨,在拓印纸上轻轻拍打,从边缘开始,逐渐向中间移动。完成后小心揭下拓印纸,将拓印作品放在干净、平整的地方晾干,使用重物轻轻压住纸张边缘,防止其卷曲。

活动尾声,所有人将晾晒完成的作品悬挂成幕,墨香缠绕着各族同学的欢声笑语。此时,拓印已不再是简单的技艺复刻,而成为打开文化基因库的钥匙。各族青年在拓板与纸张的碰撞中,触摸到中华文明血脉相连的温度,培养了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结语

心若石榴籽,相携手赴远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开展,旨在引领同学们领略多元璀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趣味活动中体验民族风情。通过亲手拓印经典纹样,各族青年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深刻领悟到,拓印所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本身,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和团结进步的智慧结晶。